动物的内心戏:不自知的我们何以面对众生

[德] 彼得·渥雷本 / 动物的内心戏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紫图 / 购买

文图 / 左叔

以前先后读完了德国自然保护主义者彼得·渥雷本的《森林的奇妙旅行》、《大自然的社交网络》等两部作品,所以再读他的《动物的内心戏》这本书,看到其中的一些观点并不觉得意外,反而会看一个人不断完善自我认知体系而呈现出来的一脉相承。

《动物的内心戏》表面上看是在探讨动物到底有没有认知、有没有情感、有没有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在与人的互动过程之中所处的位置,但我觉得更有价值的部分是“反省”。反省我们人类作为生物,在自然界中与其他生物的相处模式以及由模式上的变化所带来的不可逆转的改变。

我们处在“万物循环”之中并且借助于创造出来的文明左右或者加速了原本有节律的“万物循环”。彼得·渥雷本用一段文字概括了人类的“伟大之处”。人类的经验传承突破了“万物循环”的时间界限,杰出个体的伟大创造进入了共享的经验库。

“在大约6000年前,人类发明了文字,在文字的帮助下,我们可以将知识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而且重要的是可以将前人的智慧收集起来供后人使用。每个人都有机会阅读这些宝贵的经验,从而掌握更多的知识。随着发明不断增多,知识的集中性及其可调用性也越来越强。纸张、印刷术、收音机、电视、电脑、网络——每个阶段都是量子跃迁,都是在加速知识的发展……借助这种记忆方式,人类在创造力和文化方面的表达几乎不存在任何限制。”

彼得·渥雷本虽然从多个角度探讨人与其他动物之间除了差异性之外的相似度,但是仍坚持不回避人类在“经验积累”方面的优势。然而这一优势,并不是我们凌驾于其他生物之上的立场和原由。彼得·渥雷本在《后记》篇中虚构了一个发生于2050年的科幻故事,并借助这个故事当中的外星人之口道出了人类在“万物循环”之中的困局,“这些住在钢筋混凝土里面的居民,还缺少标志着进化完全的一环,即对身外事物的关心”。

我对这本书当中最为感兴趣的部分是“动物的时间概念”。彼得·渥雷本提到一个关于人的时间概念的与我个体经验以及认知探索相一致。我们常常有去未知之地感觉路途遥远,而归途却显得特别快的体验。彼得·渥雷本将之归结为“在相同时间段内,我们思考的东西越多,就会得时间过得越慢;相反,如果我们的大脑低速运转,就会觉得时光飞逝”。未知引发我们不断地收集沿途信息进行判断和思考,而对那些了解于胸的老路“闭着眼睛也能到”。

他沿着“大脑活跃度低就会感觉时间飞逝”这个思路去探讨在人类眼中那些“智寿”的生物,比如蜉游。“体型越小、神经传导时间越短,因此在单位时间中能够获得信息和体验就越多。单位时间内的经验能让我们感受到时间的流逝”。这样看来,我们对于“短寿生物的怜悯”可能只是自作多情,它们拥有比我们想像丰富的“生命体检”。

对于我而言,这是一个相对“新颖”观点,也让有了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我自己在“时间”问题上的焦虑与恐惧。“生而有涯”这件事情长久以来一直伴随着我,我也一直以“手刀”的姿态去抵御它给予我的磨损,我大概以一种不自知的状态实践了彼得·渥雷本在这本书里提及的理论,以尽力的丰富去应对有限的容量。

我们对于自己还有很多不自知的部分,我们又要站在怎样的立场上去面对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