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逼着我们成长,长成我们并不期待的模样

人间便利店

文图 / 左叔

村田沙耶香的《人间便利店》应该是一本畅销书,我只是在朋友圈里晒出书的封面,便有好几个朋友在下面留言聊起读这本书的感受,甚至还有人读的是台湾译本的。我猜想,第155届芥川奖获奖作品这样的“金字招牌”还是有阅读号召力的。

诚如一些朋友聊到的那样,这本书读下来的第一感觉是就是“比较薄”。周末得闲,我大概一天半的时间便读完了。虽然这样速度,除了说明文字体量偏少之外,其实还证明了作品的文字还是有“抓人”的地方的。我对书的“浅薄”其实没有太多的意见,反而会觉得那些以“大而无当”的体量来表达一些微小的主题是一种浪费和伤害。

一个作品,不论是在阅读前,还是在阅读后,其实都是要面对读者期待的。每个读者都会依着自己的经验去填补对一个作品不完全认知的那些空白处。对于芥川奖获奖作品的期待,对于作品文本精彩度的期待,对于作品想要表达的内核层次的期待,都会赋予到一个作品身上。而这个作品,可能在问世的过程之中并没有这么“大数据”式的思考和推敲,它只是依着作者的愿而生。

一本书如此,其实一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既活在世间的条条框框里,也活在别人的期待里。作为社会动物,我们势必要牺牲一些什么,才能融入人群里,变成不起眼的那一个。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些自私的小恶,这些小恶释放出来未必会伤人害己,但为了成就别人眼中的自己,讨好每一个群体里当中拥有话语权的人,模仿他们的处事方式,然后将这些小恶收敛得很好。

在很多人的理解,这些应该都归类于社会适应性的“本能”吧。可是,从现实生活的经验来看,的确会有人社会适应性“本能”是错位的。耿直、憨鲁是这一类人给我们最直观的印象。可是这样的形象,有没有想过其实也是一种伪装,也有可能掺杂了表演的成份,为了讨好每一类人或者在某个群体里拥有立足之地。

《人间便利店》虚构了一间开业十八年来就不曾打烊过的便利店,而故事时的主人公古仓惠子是一个对自己的社会适应性存在疑虑的一个单身女人,十八年来都以兼职打工的方式在便利店里谋生。她将这间便利店视为一个“通体发光的盒子”,这里的规程、定式、制服、话术都是有章可循的,可以很好地安慰到她自幼时便有的焦虑。她在这样的环境里面,就像“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样找到了某种依存的安全感,能够让她不必担心因为冒失莽撞而成了别人眼中的另类。

想要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必定要压抑自己的原本的心性。如果这压力没有释放的渠道,就会变成心魔。只要有一个明确的诱因便会释放出来。古仓惠子在便利店里就遇到这样的契机,一个与她有几份相似成为别人眼中另类的男子白羽。她基于对他的认同与不解,抑或者是对自己的认同与不解,在因缘巧合中与白羽走得比较近,她在面对主流社会评价压力时,考虑过借由白羽来达成将自己掩盖得更深的目的,然而最终她还是失败了。

我觉得这个作品的结尾收得很漂亮,它用一个人的惯性来终结了这一切。一个人在戏台上唱得久了,忘了自己是演戏的那个。古仓惠子在让她有安全感的便利店呆久了,她需要一切明确的、可以依靠、可以掌控的东西来掩饰自己内心里“别人眼中的冒失与无序”。在没有最终章之前,她还对自己的人生是否需要修正保持着某种“硬气”,而在最终章里她彻底地放弃了自己曾经的努力,将表演当作了生活。

社会逼着我们成长,长成我们并不期待的模样。

人间便利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