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 左叔
2016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将宗白华先生美学论著集辑出版了一本名叫《生如蚁,美如神》的书。因为年代时限的关系,宗白华先生的很多文字作品已经超过了著作权法保护年限进入了公共知识领域。现如今的出版市场过往的名家诸多集辑作品不断涌现,与现世创作的疲软状态呈现出鲜明的对比。再版经典对于“卖书”这件事情远比挖掘新作风险要小许多。在我看来,这并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书名中的“生如蚁,美如神”按可考文献来看,出自已故现代诗人顾诗。字面的意义可以理解为,人虽然像蚂蚁一样渺小,但是心灵却可以像神一样美。他的原话“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据说是顾城1993年送给中国当代诗歌的法文译者尚德兰女士(ChantalChen-Andro)的字画上的题款。活在这人世间,我们的确不可避免地遭遇生活琐事纷繁,如同蚂蚁一般庸碌卑微渺小;然而我们的思想、精神或者信念,却是可以自由飞扬,因而也就美丽无限!
我是读书时修到美学课程时才第一次听到宗白华先生的名字,他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印象是一段描摹灵感来袭产生创作冲动时的文字,时至今日我一直都记得。“一九二一年的冬天,在一位景慕东方文明的教授的家里,过了一个罗曼蒂克的夜晚,舞阑人散,踏着雪里的蓝光走回的时候,因着某一种柔情的萦绕,我开始有了写诗的冲动……”这样的感觉,我也曾有过,因为感知到了什么,内心里仿佛被一股神秘的力量召唤着,涌现出不可抑制的、强烈的表达欲望。
以我粗浅的认知,我一直觉得美学是一门很特别的课程,它并不是一门教授实用技能的课程,但是它又会在浅移默化之中影响一个人的情趣、感知以及创造。前一段时间,很多公众号都转过类似的句式,什么智商低、情商低都可以拯救,美商低就没得医了之类的。标题党话一般都说得比较重,有点言过其实了,但这话里面提到的“美商”,大概就是一个的审美吧。
审美是什么?百度一下肯定有比较准确的表述,但是我还是想说说我自己的理解。我觉得审美就是一个人的感知能力,能够从平淡的生活、现实的世界里面感知到各种情绪、体验的能力。有时候,这种感知的对象也包括我们的内心世界。如果说这个“审”字是欣赏,是感知的话,那个“美”未必就是一种标准化的愉悦感,也可以是悲伤的情绪,也可能是愤怒的情绪,然而达到“美”的标准是需要形成某种创造的能量的,这种能量会让感知到这一切的生命变成丰满。
我也一直觉得懂得欣赏并不需要太高的门槛,也不应该是归属于某个特定的阶层,它理应是人人皆而有之的,然而会有人明明已经感知到了,确忽视了罢了。面对苍茫天地的时候,内心里当下的、即刻的体验大抵是相似的,唯一的差别是,拥有知识储备的人也许会忆起前人说过的一句名言,再有能力者可能会洋洋千言或者拍下当下的美景成为创造者或者传播者,而没有能力的人只能用一句“握草”来赞美。从审美到创造美,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很多人在感知的那一刻拥有了汹涌的表达欲望,然而却苦于没有任何表达的手段,最终只能任由心流慢慢黯然。
想要成为一个创作者,第一步还是先停下来,让自己成为一个感知者。表达和传播的能力技术都是皮毛,关键性的因素还是能够在眼里看见美好,有诗意地过好这一生的关键,同样也需要眼里有诗。
好吧。
2018-01-14 0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