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 左叔
花了近一个半月的时间,终于将王安忆的《匿名》读完了,可是阅读体验并不舒畅。
收到书讯,就第一时间满网络地去找这一本,并没有即刻如愿。所幸,后来有朋友得知我求这一本,便快递给我。拿到手,翻开一看,便被这本书的体量给惊住了。35万字密密麻麻地印449页,却只售39元。
读了前两章,我便意识到这是块“硬骨头”,那个时候还有俗务缠身,知道自己断定是没有办法完成,于是便想放一放,未曾想这一放就是两三个月之久。
其间,也多次听人提到这本书。也读到王安忆自述创作实验性质以及出版的周折等诸多细节,更对这本书心生畏惧感。一直挺反感以“严肃文学”来界定此类创作风格,但似乎“严肃”二字在某个程度上描摹出了阅读过程中的一些不便细说的感受。
离职后,隔了一两个月才又将它捡起来重读,在交织的主伏线中拉锯战,在诸多繁复的细节中迷失,几度放弃,又几度捡回来,忽然觉得离职之后的人生艰难大概就全然体现在这样患得患失的来回之中了。
王安忆有上个年代创作者缜密的逻辑结构和文叙风格。字密且段落长,段落有时候甚至已经跨页,对于已经被网络阅读以及轻阅读惯坏了胃口的我而言,常常会有一眼看不到头的悲苦感。我不知道会不会因为这个阻碍了一部分读者,但我的确在其中。
书的上半部属于“引子”,因为带着悬疑的因素,主伏线交织在一起,显得合理了许多。下半部则为“解扣”,枝叶散开多出许多人物,也多出许多乡野传奇,字词生僻起来,主伏线更为隐晦,读起来更为艰涩。她习惯性地写到某一个饱含意象的点,便会沦陷在细节之中,拖沓了整体的节奏。
好在我坚持将它读完,读完之后我又放了几天,渐渐地想明白了王安忆的企图心。她希望通过这些具体的人事物以及并不算曲折的情节想要表达的主旨概念,我猜想也许应该是我们每个人的身份标签被遗忘之后,如何来重新认识自己。
在她的书中,被绑架的老人、寻夫的妻子、在山里草莽中长大的哑巴、因为疾病被遗弃的孤儿、想要洗白的黑帮头目等等,这些人的身份标签都切合了“匿名”这个主题,其实放大了来看,那些因为城市建设发展而被遗忘掉的上海旧弄,那些因为历史变迁而被隐匿在深山之中的古村,其实也是一种更为宏观的“匿名”。
如果从这个视角来看,整本书的主旨可以回归到人的自我认知上来。每个人都有若干的社会标签,有些标签靠亲缘关系界定,父亲丈夫儿子等等,有些标签是则是因为所承担的社会分工界定的,领导上司下属员工等等,我们带着这些标签行事,有些场合也依仗这些标签所赋予的一些能量,但剥离掉这些标签之后,我们还剩下什么?
我不由地想到离职之后的我,离开工作岗位回归家庭,显然我的亲缘关系的标签更为明显了一些,所承担的日常琐碎更多更具体,但我对于社会角色的转变仍然有一些不太适应的地方。接了一些采访的活,因为采访对象再三拒绝,便有点磨不开面子去追打电话。回头想想,更多的还是为原来职场的身份标签所困。
剥离了原来的身份标签,我还剩下什么?一个有一些社会阅历,仍然不失初心,有表达欲的寻常人,大概就是如此了。
前一段时间有人问过我时间管理的问题,如何提升自我能力的问题,我也因此写了一篇文章,主张那些忽然多出来的时间,才是真正可以把握人生方向的要素,成就自己之所以是自己的一个关键的因素,但每一个读完此文的读者所给予我的反映却不太相同,有些看到了我想要说的话,有些只是纠结故事本事是否合理和圆满。
对于王安忆的这本书,我能感念她在创作实践中的实验性,却不能原谅最终呈现文本的可读性。
可是,任何一个作品面对读者的时候,都不可能是面面俱到的。因为每个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之中,都只想看到读到自己想要的那一部分。至于其他的内容,有一些在自己的认知的边界之外,有靠悟性也补不回来的空白,还有一些也许是自己根本不愿意去面对的,那些便是我们人生之中尴尬的为难处。
作者: 王安忆,当代作家。原籍福建同安,1954年生于南京,1955年随母亲移居上海。1976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雨,沙沙沙》《本次列车终点》《流逝》《小鲍庄》《发廊情话》《叔叔的故事》《我爱比尔》《69届初中生》《纪实与虚构》《长恨歌》《启蒙时代》《天香》等数百万字的小说和散文、文学理论作品。长篇小说《长恨歌》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6-1-1
页数: 450
定价: 39.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020112616
简介:
他是上海退休职员 ,受聘在一家私人企业工作。
一次偶然事故,阴错阳差,他被绑匪带走。绑匪为了消灭踪迹,将他弃于山坳。这个山坳在七十年中曾因地理位置成为民间的一个集贸地,后来经济开放,村民逐渐走出山坳,村庄荒落。他一人在此地挣扎生活,度过了一秋一冬。春天时,他不慎酿成山火,出逃后遇救,被送往山镇养老院,不期然遇到当时的绑匪;又寻机去往县城福利院,辗转找到上海家人。但在即将回家时,他坠入江中,顺江河流向大海。
此一遭际中,有无数的人和事进入他的生活。而他因应激反应失去了记忆,像一个初生的孩子一样,重新认识了世界和人生,将原始文明重新经历了一遍,最后成为一个新人,汇入了永恒的时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