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一切是我五年前没有想到的

青春共读

文图 | 左叔

五年前,刚刚参与杂志编撰工作的时候,常常遇到采访对象或者想要了解杂志的朋友,张口便问我有没有带杂志过来。那个时候,我总是一番难处不便细说。一来纸质杂志印数确实有限,二来常备几本在手边应急也不太现实。那个时候,我心里就在想,要是杂志能够有个官方网站或者电子版本就好了。

纸质固然有它诸多好处,特别是改版后图文制作更为精良,文艺风格的封面选图,辅以磨砂质感的纸材,的确很容易激发读者的收藏癖,但面对一个求新求变、迅猛发展的网络时代,双月刊运作周期偏长、电子邮件互动性不佳,获取杂志内容渠道不够便捷,一直是杂志面对受众的一个硬伤,也牵制了杂志的影响力。

五年前,微博是最为热门的网络应用。大概就在那个时候,杂志有了自己的微博账号,迈出它网络化的第一步。当时,我还只是专栏采编,并没有接触到杂志微博运维工作,但与其他采编工作人员一样,但凡看到杂志微博有更新内容,都会第一时间转发评论。一些读者寻着微博的线索找到我们这些躲在文字背后的人,在微博上与我们互动,每每这个时候都会有虚荣心满足后的小小的愉悦感。

又隔一两年,微信公众号平台出来了,杂志还是准确地把握到了现如今已被视为“蓝海”的先机,采编团队里多出一个专职负责微信公众号内容运维的编辑。虽然微信用户众多,很容易聚集起人气,但公众号平台上推送内容在传播属性应该是归类于线性时间流的,没有足够丰富的素材资源,没有较强的整合能力,传播的内容很容易在喧哗之后归于沉寂,且在那个平台中不易回顾浏览过往,总让人感觉缺少一些份量。

后来,我们也尝试过利用一些电子杂志生成软件,将每一期的版面图片文件合成为可以在电脑上翻阅的电子杂志,这样做很好地保留了纸质杂志的版式,弥补了印数和发行周期的不足,甫一出来还是很受欢迎的,但因为受限于软件平台,读者留言评论即时互动效果不佳。读者需要下载到电脑本地,电子杂志本身又是一些病毒极易伪装的可执行文件,导致读者在下载的时候将信将疑,整体的用户体验并不好。

不断的尝试,不断的适应,最终也是成就现如今杂志网络整体布局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微博保持常态化的更新,维持住稳定的用户群,微信公众号平台,则侧重用于与读者的互动交流,web站点将重点放在杂志内容的电子化,通过自适应的界面,让PC端、平板端和手机端都能够自动适应屏宽,也便于朋友圈里面的转载传播。

网络版很好地解决了互动即时性的需求,也让往期回顾检索等相关需求变成容易实现了很多,当然网络版也进一步拓展了纸质杂志的体量,一些因为版面有限等因素不能刊载的作品得以与读者见面,也有一些网络佳作最终走进了纸质杂志,化身成了作者期待已久的一缕墨香,这是一个很好的良性互动机制,都有利于杂志、读者以及作者之间互相的砥砺和提升。

网络的传播,让纸质杂志到不了地方也拥有了我们的读者,杂志也走出了名称限定的格局,视野和眼界都更为开阔。一些外地的同行开始与我们有了一些互动,他们透过网络平台对杂志所秉持的精致、文艺、生活的主旨予以肯定,当然无论是赞美还是批评都让我们感受到自己所做的每一点努力都是值得的。

在各个平台上集聚的人气,也让我们维持了一个相对稳定的读者群体,我们联合协作团队一起办了“大咖说”辩论讨论会,将纸面上的观点、线上的讨论变身成了实实在在的交流碰撞。那场活动结束后,大家都有一些意犹未尽的感觉,商量着下一场活动讨论的主题要定什么,是不是可以用刚刚火爆起来的手机直播软件来满足一些不能亲临现场的读者的需求,而这一切都是我在五年前没有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