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 左叔
生而有涯,阅读无边。有生之年,想要在阅读上做某个类项的穷尽,也几乎断定是件不可能的事情。在浩如烟海的出版物中,不去浪费时间精力成本,尽可能地读到更多有价值的书,也许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去读所谓的“口碑之作”。然而,这也不是最保险的办法,总有一些我们听闻很久、一直想读的名作,最后读完了之后会有一种“原来如此”的感受。
勒庞关于大众心理研究的专著《乌合之众》最早被“安利”还是在我读大学的时候,印象中是教授大众传播课程的教授开列的书单。那几年,新闻专业刚刚从中文系里脱钩,两个科系之间还有一些重叠交叉的课程,这本书对于弄通传播学中的一些“传播模型”是有帮助的。后来在职场中我对于心理学感兴趣,自己去报考了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证在外面念培训课程,华师大的授课老师再次安利了这本书,这一次的角度是团体心理辅导和催眠的基础理论支撑。
在两次“安利”先后过了二十年和五年之后,我在网上买书凑单的时候终于选到了这一本。到手之后一直束之高阁抽不出空来看。欠的书评稿债一多,有些一心想读的书就不得不退位其次、一本一本地往后排。等我终于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时间又过去了十个多月。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与这本书有了这样的“命运安排”,让我无意间生了许多期待,还是在做出阅读“口碑之作”这样从众的选择之际,我依然保持着一份因为“孤独而造就”的清醒。
这本书的成文距今实在是一些距离,自然是无法涵盖现如今已经成为显学的网络时代大众心理,但它还是会特殊的大众群体做了研究,像议会、陪审团、选民这些工业文明之后的一些社会现象。“群体无智”是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我是赞同的,因为以我个人的经验来看,现实中“龙多必旱”的例证太多了。而群体领袖也未必有真材实料的高明之处,只是在不经意间摸索到并且活学活用着掌握群体从众心态的秘诀。
我自始至终都觉得,读一本书最受用、最有价值的过程,其实是你能够将其中读到的、感悟的一切联系到自己、联系到现实、联系到当下,那些呼应到你内心一直不曾拥有能力讲得出口话自然是最为美好的共鸣,而另一些新辟出来的角度可以观察到人生历练中种种繁芜复杂的琐碎之中其实暗藏着一些清晰伏线,其实也是不可多得的收获。
我有一边读书一边摘录的习惯,每每有呼应到内心的字句我就想要将它记下来,尤其是最近几年记忆力衰退之后,我虽知与事无补该忘的终归会忘了,但却将它视为定心的迷信一般越抄越多,积了厚厚的几大本。读这本书摘下的句子如下:
“教育固然能够使人呈现出不同的特质,但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却仍然是这种固结在基因链条上的独特的遗传资讯。”当初读到的时候,我心里就在想原来这些年的努力其实都是空余,连同努力本身其实也是基因里面暗含的,实在是太消解人生中几多愉悦感了。还有这一句“即使有二十本真知灼见的著作,也比不上几句能够号召起头脑风暴的话语。”我忽然间明白为什么在网络直播中喊麦会如此的管用,而我一直为什么不红。
像这样的摘录下来的字句还有很多,我如肢解一般将其割裂地搪塞到我私人生活的弥缝里,用以补足我的诸多不自信、不确定的部分,自以为在从众的选择之中保持了一份特有的冷静和清醒,其实细细想想也不尽然,我只不过在做出随大流的选择时,多了一份不切实际的念想,想将自己从芜杂的现实中打捞起。
倒2段读来,总有一种起鸡皮疙瘩的认同感。哈哈
2018-05-09 1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