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破洞最后都能找到补窟窿的那个人

文图 / 左叔

慌什么?天塌下来,自然有个子高的顶着。更何况,这天一时半会儿也塌不下来。总归,要一阵子的。

不过,在天塌下来之前,“底下人”第一件要防的事情,应该是锅什么时候甩下来。这件事情,是要未雨绸缪的。不要等到替人当“黑手”,十个手指头都是污泥垢,才想起来要防。毕竟“这字是某某某让我签的”话犹在耳,关键时刻为了自保,这锅甩得不要太丝滑哦。

协调的时候,各方大概率也是“鸡同鸭讲”吧。“说的”只顾自己的诉求,强调各自的难处。“听的”只想听自己想听的那部分,只愿意理解自己想理解的那部分。细想想,在场的,有谁能当场拍板做主,不得翻翻条条,看看框框。总不见得,都傻了一样,睁着眼睛往窟窿里跳吧。

不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想如何规避,又凭什么叫毫不相干的人下场担风险呢?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换位思考一下,可能也就明白为什么一直“不情不愿”了。没有什么可以拿得出手,能够撬动对方的东西,说出口的话自然都是“耳旁风”。换谁来,也一样。无非,多几成“阳奉阴违”的表演罢了。

所有的事情,都卡在某个关键节点上。解开这个“死扣子”,才有可能把整件事情给盘活了,才不会生出后来的许多枝节。然而这个“死扣子”,也是一个回旋镖。当时是带劲的大爽文,现在便吃瘪的大苦主。“得饶人处且饶人”,若是当初能想到这一步,可能现如今还会因为师出同门尚有情分,多少会行点方便。一环扣一环,这结怕不是也是自己给打成死结的。

都是草台,无非是谁更草一些;都在厌蠢,无非是谁更蠢一些。“五十步笑一百步”的状况,这局面落到谁手里可能都不太顺当。不过回头想想,往前看看,好像也不是没有出过此等状况,也未曾听闻到最后闹得如此沸沸扬扬,把看客的戏瘾都勾出来了。

是谁的坑,谁负责去填;是谁的孩子,谁管好抱走。每个破洞,最后都能找到能补窟窿的那个人。没有金刚钻、来了瓷器活,只能好好琢磨一阵子了。以时间换空间,或者以空间换时间呗。也没几年时间,掰手指头算算,其实也没有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