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 左叔
2019年,我在“微信读书”上以“听书”的方式读完了李娟的这一本《冬牧场》,当时也没有写下一两句感受,只留下一些影影绰绰的余味在脑海里。
对于我而言,“听书”是一种极为新奇的阅读方式,但也是最终被我放弃掉的阅读方式。从纸页阅读时代过来,脑袋里已经养成了某种定式与依赖。“听书”总让我觉得不是自己的阅读节奏,就像站在一条疾速流逝的大河边上,犹豫着自己要不要扎个猛子下去。
可能正是因为这种未经浸润的感受,这才有了后来,我去逛实体书店,在“凑单”的关键时刻,顺手就把这一本《冬牧场》放进了“购书筐”里面的选择。
之前陆陆续续读过李娟的《夏牧场》《我的阿勒泰》等书,除了大家都有感受之外,我总是觉得她的文字里有一种对自己窘迫的审视。这种审视里会有一些自嘲的成分在,既有对现实生活无法突破的无奈,同时也会因此有黑色幽默的效果。
有些地方的讥诮,也会让我觉得即便是放在脱口秀的舞台上,也极有可能是经得起观众爆笑检验的梗。我觉得这是老天给予写作者的某种恩赐,可以将自己从现实生活中剥离出来,进而拥有某种超脱这一切的自由。
除了这些之外,与《夏牧场》的丰沛相比,与《我的阿勒泰》的幽远而比,在《冬牧场》更为强烈的感受是萧瑟。人与牲畜,被天地逼到了一个孤寂的角落里面。
身处其中的人会困在具体的事务里,可能也只有像李娟这样的观察者,以“介入者”的身份存在于这样的场域中,才会有机会从里面跳脱出来,并会“为一些最深处的缝隙里最哑静的心”而莫名的感动。身为读者同样也是如此,不为人类艰难求生本身,更多的是为了一代一代传承积累下来的生存智慧,在环境的变迁之中最终消失的那部分,当然还包括无法被撼动的那部分。
再版的序言和后记里面,都有李娟对于写作这件事情本身的思考。很多写作者几乎都是如此的,源自内心的涌动,流淌出来的那一条小溪,最终变成奔涌的大江大河之前,都会有一丝丝怀疑与犹豫。
如此微观的个体表达,能否激起阅读者心灵的共鸣。无心插柳蹚出来的那条路,会不会因为持续不断笔耕而变成一个更为坚实且广阔的道路。试出来的“一招鲜”,那些创作的“母题”被反复地咀嚼会不会渐渐地变成无味的东西……
当然,关于这些问题和困惑,思考本身不会有答案,答案永远都在实践与书写里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