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铁道:期待藏在另一本书里的分析和答案

[英] 克里斯蒂安·沃尔玛尔 著 李亚迪 译 / 火车铁道:资本、能源与改变世界的运输革命 / 北京燕山出版社 / 未读 / 里程碑文库 / 试读购买


文图 / 左叔

可能是因为中国没有参与到“火车铁道”的上半赛程的关系,所以我总觉得这本书多少有些“虎头蛇尾”的感觉。

这本《火车铁道:资本、能源与改变世界的运输革命》花了非常大的篇幅在介绍“火车铁道”在创始之初的艰难探索,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飞速发展带给政治、经济、人文等个人领域的广泛影响,以及战后在西方世界机动车流滚车轮之侧不可避免地陷入衰退的整个发展历程。而中国高铁站在巨人肩膀之上的异军突起,反而只是寥寥数笔带过,然后就将整个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归结于“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全球化的大趋势之中。

后来,我也意识到了我的“主观视角”,与英国学者克里斯蒂安·沃尔玛尔的“主观视角”其实都有同样“狭隘”的问题,都站在自己熟悉的视角来看待一个事物极富生命力的发展轨迹,我所期待的“浓墨重彩”被他放置在“开天辟地”的阶段,毕竟对于曾经的“日不落帝国”来说,工业革命的辉煌史还是值得不停地回溯的。

当然,如果要看一条“纵贯线”,在结构和详略上如此安排,确实也有它合理的地方。对于整个“火车铁道”而言,中国高铁的“升级提档”是属于面向未来的变革,而这本书的立意只是为了展现这条线从哪里起头,又在哪里有了波折,最终将会去往何方。它的企图心是展示轨迹的全貌,从而让对此感兴趣的读者有一个近乎于“鸟瞰”的视角,如果在一个点着墨太多,那就是一个令人费解的疙瘩。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之中,我常常会想起中国人常说的一句成语“前车之鉴”,尤其是读到西方铁路网的运力在二战后迅速衰退的时候。当时西方的铁路在经历了快速发展之后,迅速陷入了大范围的衰退,这其中既有机动车普及的原因,也有能源格局的变化。

当然,城市规模不断拓展、机动车保有量不断攀升,城市道路建设赶不上机动车的增量,还有城市规划不合理导致的潮汐性拥堵问题不断涌现,在“优先发展公共交道”理念的影响下,火车铁道公共交通网又以一种“节约集约”的方式重新回归大众视野。西方在交通领域如此起伏的发展轨迹,给当下正处于各式各样变革交汇时期的我们带来一些什么样的新的启示。

书中对中国高铁这些年的发展有这样的措辞,“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相信所有人都看到了这一点,也看到了在这一点的背后,有拉动经济、深入融合、均衡发展等一系列积极的、光面的那一面。不过,我也有一些杞人忧天的担心,就是在人口结构不断老龄化、偏远地区不断空心化的未来,如何充分发挥这些基础设施的效能,同时还能节约维护运行它们的成本。当然,我在担心的这个问题,肯定有人想得比我更远,更周密。这可能需要另外一本书给我更为贴近的分析和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