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是思维的一个状态,意味着你需要未来,而你不要现在。你不要此时此刻,你把希望寄托于未来。丧失对当下时刻的意识,会大大地降低你的生命质量。
—— 埃克哈特·托利 《当下的力量》
总感觉有一种特别焦躁的情绪在周遭蔓延,自上而下地层层加码某种看不见的压力。
大家都特别急,一刻都不能停下来。跑在前面的,唯恐后面的弯道超车;落在后面的,已经干烧机油了,还要擦地冒烟地往前追,全然不顾用力过猛,会不会有“灯枯油尽”的结果。是不是在一个“击鼓传花”的局里,所有人都觉得这事大概率不会砸在自己手上?
想“要”的东西,最好是“立刻”“马上”,但凡“手底下的”稍稍迟缓拖沓一点点,上面的“主意”和“思路”就变了,忽然就“不想要了”,换了另一套“想要的”。“手底下的”一直处于某种被驱使的压力中,不想永远处于措手不及的状态,只能把精力放在去迎奉猜测上。
要做的事情,最好也要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即便一时半会儿见不到成效,也要将未来前景“吹”得光明一些。想要探索和尝试的课题,最好是在刚“启动”的时候,就能有“经验”推出来,于是“计划”“方案”改一改便成了“总结”“汇报”。设想要推的事情,最好能够“边做边出成果”,把“想到”当成“做到”,成了不少人没有退路的“解题思路”。
过去我们都说,“你做三四月的事情,在八九月自然会有答案”。现在总感觉没有人会等这么久,极有可能要改成,你做三四月的事情,怎么“清明节”前还没有“结果”?
总觉得“逆天改命”违反规律的事情怎么可能,可是回头一看,一个跑道上彼此竞争者们总归会有人能做成,至于能不能经得起推敲就不说了,表面上的“光亮”至少掩盖了诸多“其实难副”的阴暗面。
这事,但凡有一个人能“吹”成,成为某种“既得利益者”,后续的效仿者便如过江之鲫一般。毕竟,比起“红汗淌、黑汗流”的“干”,“吹”除了要克服心理障碍之外,还是要相对容易一些的。
过去,我们强调更多的是“自然规律”,“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定力,放在现在“周遭的形势”里就不允许,可能在某个位置上“刚刚画了一个圈”,就被挪到别的位置上去了,短时间要见到成效,必需要放一个令所有人瞳孔地震的“卫星”上天才可以。“小吹小打”式的动作,已经抓不住眼球了。
在所有人都急的浮躁氛围里,还没有人能够气定神闲地把一些基础工作做实了,在先学会站起来之后,再想着如何迈开腿跑起来;先把人的问题解决好,再想着如何把事情做起来;先把事理逻辑捋捋顺,再想着如何“抄个近道”赶一赶。
眼下,尚处于看不见答案,不知道如何破局的阶段。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