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好烦”,不妨大方地回句“不必了”

文图 / 左叔

昨日午休只眯着了一会儿,但还是做了一个极为清晰的梦。梦里,我在跟旧时相熟的人,在那边解释十年前工作上的一些事情,讲在“一穷二白”的境地里艰难“破局”有多不易。

可见彼时的压力,已经默化浸润在潜意识里,在偶有“过于放松”的罪恶感时,难以压抑便会跑出来。现实世界中,我已经没有太多的机会为这些事情思虑了,但映射在潜意识里,对如此的“放松”状态,仍然保持着一丝“警惕心”。

能不能“拿得起“”,似乎不敢直接断言;但放不“放得下”,在我这里,好像已经历经了人生的实践检验。

自认是“一直朝前看”的人,长久以来对过往没有太多的留恋,甚至也没有什么“老家”“故人”的概念。毕业工作,尤其是父母搬来与我同住后,有将近十来年,也没有想到要回去看看。

在我的潜意识里,所有的人事物都在奔涌往前,不可能还有一个时机和场合,允许我一个人停留在某处怀缅。与其,我在那边感慨今非昔比,不如就此深埋。再多一些纠结,都是能量的消耗和磨损。

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都不是永恒的,都是有“赏味期限”的。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一丝一缕来之不易,理应惜之。

但这个“惜”,并不是就此不再松手,而是知道它会有老旧的那一天,会有破败的那一天,会有消失不见的那一天,反而珍惜此刻的拥有。哪一天寻不着了,也不会失心着魔地掘地三尺,一定要找出来。

人与人,也是如此吧。同窗数载、同事一场,有朝夕相处的机缘时,善待对方,同样也善待自己。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吃点亏也罢,占的便宜也好,多留点“好”给人想想吧。

一旦分开了,就不必天南海北地飞来飞去,付出时间和精力去交集各自“颗粒度”再也无法对齐的人生轨迹了。人与人的情分,埋在过往的朝夕相处的细节里,此刻短暂的交集,除了“掘取”越用越少的“人情矿床”,也不会再埋下什么其他的“因果”了。

到了这里,你也不会用什么“自卑”或“自信”来判断如何处理这些关系,而是以“烦”或者“不烦”来取舍。如果觉得维系起来“好烦”,不妨大大方方地回一句“不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