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气的诱饵:忘我的“悬置”迷境

[美] 娜塔莎·道·舒尔 著 / 李奇 译 / 运气的诱饵:拉斯维加斯的赌博设计与失控的机器人生 /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 理想国 / 试读购买

文图 / 左叔

《运气的诱饵》不好读,这种不好读并不是没有价值,不够有意义或者写得不够好,而是有“门槛”的那种不好读。

虽然全书只分了四个章节,但密密麻麻的,横跨社会学、心理学、统计学等领域的专业术语还是让人望而生畏。虽然有很多一手的采访实录,有较为透彻的逻辑分析,但也还是架不住这本书“与生俱来”的论文“气质”。近二十年的田野调查和人类学家的凛冽眼光,最后集中在从320页至412页近100页的篇幅和小六号字的注释、引用、附录、说明里。总体而言,这本书严谨有余,轻松不足。读起来,还是需要一些力气的。

我读这本书的初衷是对于“成瘾”问题的关注,而赌博恰恰是“成瘾”问题较为集中的重灾区。当然,对于不少人来说,即便是赌博,也离着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点远。不过,放眼寻常生活,手机、网络、游戏等“成瘾”问题还是很普遍的。

虽然程度不同、危害不同、方式不同、表现不同,但作为“成瘾”问题,它们作用于人身上的心理机制大抵是相似的。按照美国学者娜塔莎·道·舒尔的研究成果来推断,“成瘾”现象本质上是一种经主体与客体的“重复交互”而产生的强烈的依赖关系,而在过去我们过多地关注了“成瘾”问题者本身的动机和精神病学特征,但很少有人在研究“客体”对人的引导和束缚的机制。

关于“成瘾”问题,学过中学生物的朋友应该都还记得那个“大鼠实验”。一开始,只要大鼠按一个开关,就出来一个食物。“必然”的结果出现久了,大鼠也就疲倦了,饿的时候去按,不饿就当开关不存在。当将这种“必然”改成“随机”后,大鼠就进入了“疯狂”的状态,不管是不是处于饥饿状态中,都在疯狂地按那个开关,直至精疲力竭。这跟我们处在某种“成瘾”的状态有那么点点像,不知道投出去的稿子会不会上,什么主题会上,什么风格会上,所以“成瘾”者会疯狂地写稿投稿进行“试错”。还有,不知道怎样才能讨得领导欢心赶上提拔,于是事事表现积极、件件抢着表功,疯狂地“打鸡血”加入内卷。

所以,我理解的赌博“成瘾者”并不是那种一掷千金、寻求刺激的“豪赌”,因为他们很快就因为破产而“熄火”。从作者的田野调查来看,真正困在赌博里将自己流放于“悬置”迷境之中的是那些号称“小赌怡情”的“常客”,他们才是“成瘾”问题更为严重的受害者。

从赌场的空间设计、温度控制、人流动线、视觉感受,到“老虎机”等赌具的设计、概率、界面、操纵杆、按键、声效等等,在“引导”赌博“成瘾”问题者进入迷境这方面,现代赌博业可谓是在诸多领域花足了脑筋。除非从头至尾就不沾,如果一旦上钩,十之八九不能逃脱。加之现代通讯技术、移动手持终端、大数据分析等等,所有的口袋都张得大大的,等着“成瘾”者进套。

令我意外的是,对于“成瘾”者而言,参与赌博最大的动力居然不是“赢钱”,而是坐在“老虎机”边上专注于赌博而忘记自我、无视现实,进入了一种身处“风暴眼”里的迷境。与现实隔绝,“悬置”于迷境,这才是“成瘾”者痴迷于此的真正原因。总结这本书田野调查所罗列出来的个例的“共性”,不难发现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有现实生活中的困境,而为了摆脱现实生活中的困境,他们选择了赌博这样“成瘾”方式让自己沦陷进去,从而获得短暂的平静。

我想,令人痴迷的爱好同样也有如此的功效,比如阅读的时候,忘记了职场上的糟心事,读好引人入胜的作品,忘记了上床睡觉的时间。有些朋友写字或者画画,做一些需要一点点专注力的事情时,就能够很快令自己平静下来。喜欢健身跑步的朋友,一直说有内啡肽在刺激着自己,我想机制应该也是一样的,都是进入了忘我的境界,产生了“悬置”效果。

跟赌博“成瘾”者有那么一丁点类似,一开始可能像想赢钱那样有强烈的求知欲,想要透过做这些事情提升自己的技能,或者只是减个肥。可是久了,进入“悬置”的次数多了,这些爱好就会慢慢变成了能够将自己与现实困境隔绝开、收获内心平静的迷境。事事都有可能“成瘾”,人人都有“成瘾”的可能。至于能不能“成瘾”,既要看一个人面对的“困境”有多艰难,又要看一个人的内心有多“脆弱”,同时还要看一个人的持之以恒、不断投入的“定力”有多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