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砺锋讲唐诗课:它有个门槛,但并不算高深

莫砺锋 / 莫砺锋讲唐诗课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试读购买

文图 / 左叔

得到这本书的书讯很早,也错过了莫老师一堂近在身边、高朋满座的讲座。这本书入手也早,只是读得很迟,一直不曾拆掉塑封。因为心里始终悬着一个疑惑,担心它是那种“大而全”成体系地讲解唐诗渊源的作品,读起来跟读大学专业课教材一样的感受,正统、规矩,为了“不讲错话”而放弃了一些“探索”。

可能现在入选教材的很多书已经有很大改观了吧,我读书那会儿总觉得选入教材的很多书,一般都具备那种“普遍适用”的调调,认真学完之后,你会对某个事物有一个相对全面而宏观的认知,但你若是深究某个细节却发现教材里面没有太多篇幅留给它们,甚至只字不提,尤其是那种还在探讨之中的内容和研究的方法。

我在人生记忆里最长的黄梅雨季结束后,开始读这本《莫砺锋讲唐诗课》,看到自序里讲这本书的结构,便开始觉得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这本书里面除了“公论”之外,还有莫砺锋先生作为大家的“独家视角”。整本书的结构,既不是“编年体”或者以各位唐代文豪为核心的个人“传记体”,也不是就“文”论“文”的那种,分了四个篇章,每个篇章各有特色。

开篇的第一讲是《诗人评说》,先讨论了一个谁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绕不过“诗坛双子星”李白和杜甫,又提到了诗王白居易;第二讲是《名篇细读》,解析了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和杜甫的《秋兴八首》;第三讲《名篇小札》就比较细碎一些,李贺、李商隐、元稹、韩愈都有讨论到,但又不是那种拘泥于作品的文论,而是夹杂比如题材、风格相关的讨论在其中,有点像一堆小论文的杂锦,从各个不同的剖面来读懂唐诗中的名篇或者创作者。第四讲,是我个人比较偏爱的《问题探索》,讨论唐诗的意象、暮夜诗题材、后人对唐诗的删改和研究以及后世编撰的唐诗集中有没有可能掺杂了宋诗,虽然显得略碎,但这种研究探讨的东西显然比已经定论的内容更有价值。

读书的时候,没有听过莫老师的课,但对他是有耳闻的。学问做深了之后,路径就会变得比较窄,对于接受“通识阶段”教育的我而言,他所传授的内容离着我的能学通读懂的还是远了一些。这本书其实也有这样的问题,想要泛泛地了解唐诗,或者觉得自己已经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了,想要借助这本书来对照并且加强对《唐诗三百首》理解的,可能作用并不会特别显著,他更偏向于辅助对唐诗或者对中华传统文脉已经有了一定认知和理解的人,并且在莫老师“授之渔”的启发之下,努力去探究一些什么的读者。

另外,这本书当中高频出现的唐代诗人是杜甫,这也是莫老师研究深入的领域。在书中,无论是与李白之间谁与唐代最伟大的诗人的探讨,还是“暮夜诗”当中那个忧国忧民夜不能眠的愁苦诗人,再有就是名篇细读当中将杜甫的《秋兴八首》拿出又细细地喳味一番,作为这本书当仁不让的“大男主”,杜甫真的算是一再地出现在这本书当中,应该不能否认这其中的有偏爱的成份,也有孜孜不倦的努力。

治学需要讲究严谨,但是读者期待新颖。正史那么好看,偏偏对于你我这般水平的观众而言,“戏说”来得更为更精彩一些,因为这其中有我们略“低”视野的投射。曲高和寡再所难免,想要折衷也非易事,写浅了,易被同业者笑话,写深了,会被读者嫌弃,介于两者之间又要被讲不温不火。

我倒是觉得这本书有趣的地方在于,它有一个门槛,但不算高深。你可以找到一个切入点进去找自己喜欢的东西,也会因为某个不感兴趣的部分抽离出来回到自己想要的路径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