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 左叔
若干年前,对于与自己持不同见解的人,我可能还有一份想要辩驳的雄心,不一定是要将对方“说服”,而是觉得有必要将自己表达“到位”。可是,随着年纪增长,如今,我似乎更能接受这个世界的可贵之处是“和而不同”。
法国佛教联合会前理事坎吉育·塔尼耶女士的《静音》,有一个副标题叫“应对复杂世界的简单方法”。和她的想法一样,我们大多数人对这个世界有一个“预先的判断”:它是复杂的,尤其是进入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
可是,我却仍然有一个强烈的感受:让我们生活变得复杂的并不是这个世界,而是人心。我们内心中不竭的缺失感,一方面推动了我们不断向前探索创造,另一方面也在这个世界填满了我们无法负荷的“负能量”。我们被各式各样的焦虑情绪包围着,在纷杂之中有没有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简单方法”?
坎吉育·塔尼耶就此提供了一个属于她的方法,她的模式在我看来与很多“修行”者的模式是一致的。如她所言,“世间所有的修行与哲学哲致力于让人学会感受,此乃自由之道。而其最高境界的确是让人在面对情绪时能应对自如,并深谙此理以重觅更好的生活。”
她“设置”了“修得正果”的前提,“如果抽离身体的感受,我们就与那些幸福的时刻绝缘了”。而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我们的问题的根源相对集中在“感受的缺失”上。科技延伸、拓展以及赋能了我们的感知,一个极为典型的例子是“社交网络”;但同时也让我们失去依靠“肉身”才能体察的那些“此微之处”。
坎吉育·塔尼耶认为“社交网络和通信工具的应用软件其实给人们营造一种永久紧张的氛围。这些形形色色的工具进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阻止我们体验当下人生”。我理解这一切是因为太多太满而导致的“无暇顾及”。
面对“多”与“满”所带来的压力,化解的途径有两条:一条是提升应对处理压力的能力;另一条便是“化繁为简”,只对自己能力所及的负责。显然,坎吉育·塔尼耶提供的第二套方案,但我不觉得是唯一能够获得同心平衡的方案。在我的实际观察中,选择第二套方案的显然也是相对少数,主流社会终究还是“入世”的人多一些。
人似乎总要信点什么,才能过好这一生。面对内心平衡这个动态的指标,我们需要有一套让自己获得平衡的办法,有人称之为信仰、理念或者处世哲学。不管它叫什么,它的作用就是让我们找到活下去的依存。我理解,这就像有人食素修行,有人无肉不欢,而做这些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好好地活下去。
我觉得坎吉育·塔尼耶女士这一套“静音”简单方法相对适用于有过一定经历的人,对于年轻人而言这套“简单方法”在人生的进度上相对还是超前了一些。说句最直白的话,“化繁为简”得先见过世面“宠辱不惊”。
我相信,只有经历过“见山是山”,才有可能“见山不是山”,并通过“静音”这套“简单方法”收获“见山还是山”的升华。
这个世界的可贵之处是“和而不同
2019-11-04 12:33对,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捍卫你表达观点的自由。
2019-11-05 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