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事情在那个当下尽力就好

文图 / 左叔

文 / 左叔

在我看来《萨利机长》剧本改编堪称是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典范之一。电影并没有从真实事件最关键热点“表现空难本身”来铺陈整个故事,而是将整个戏剧的关键冲突放在了真实事件发生之后。

在飞机成功迫降,所有乘客和机组人员都获救后,电影既集中展现了各类媒体“歌功颂德”与安全调查机构“步步紧逼”的外部冲突,同时也细腻地刻画了萨利机长在临机处置时“建立在多年经验之上的自信果敢”与事件发生后应急创伤所带来“事后怕”两者之间彼此共存的内在冲突。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可以带着问题,沿着“解开困惑、拷问人性”的思路去看,可以明确地感受到剧情紧凑不拖沓。尤其是结尾,抛弃了传统英雄主义电影中惯常的“升华手法”,搭配幕后史实花絮,让一切归于平实,却又在无形中升腾起叩问人心的力量。

对于这样一个题材能够拍摄成电影,我一点也不意外。好莱坞喜欢灾难题材,因为它有强烈冲突,可以将人性逼到死角,然后在死角里“看见光”。而老戏骨汤姆·汉克斯在影片《萨利机长》中贡献了与其奥斯卡影帝头衔相称的表演,我有留心到他几处细节把握。

在电视访谈节目中,他被现场的气氛牵动,但心里仍有对调查结果的担忧,脸上挤出并不由衷的微笑;独自接受访问的过程之中,面对女主持人的提问,手在膝上不可控制的小动作坦露了他内心里的顾虑;在小酒吧里,被酒保致敬、被酒客调侃,他隐忍的表情里有内心不安的涌动;在电影后半程,回述事件经过,他在医院得知官方统计确认机上155人全部获救,便陷入了喃喃自语状态……

作为机长,在处理事件时的果断冷静以及空难过后典型的心理创伤症状,汤姆·汉克斯都尽力把握得丝丝入扣,各类奖项对于他的这番表演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作为演员,汤姆·汉克斯在表演中的“拼尽全力”总有机会被留意到,但在现实生活之中很多人并不这么幸运,在临机处置中即便拼尽全力,仍然有可能会被置疑,比如电影的主人公萨利机长。

戏剧引人入胜的张力都是矛盾冲突造就的。在《萨利机长》这部电影中的外部冲突里,最为关键的争议是萨利机长在飞机双引擎遭遇鸟击失效后,为什么不选择更为稳妥的机场跑道迫降方案,而是选择了风险更大、生还机率更低的水上迫降方案。

在电影中,事故调查机构通过模拟还原的方式证明萨利机长是完全有时间将飞机备降在附近机场的。事故调查当庭辩论那场戏无疑是整个电影的高潮部分,萨利机长在陈述之中道出了模拟还原与现场处置之间的关键区别。模拟还原是人在已知既定结果的情况下,按流程行事没有“天人交战”的思考过程,而在危急关头、当机立断之际,人始终是人,他一定是会有迟疑的。当事故调查组将人在特殊处境下思考迟疑的因素加进模拟还原时,飞机再也无法安全迫降在机场跑道上。这个矛盾冲突的化解,也证明了萨利机长在那个关键节点凭借多年的飞行经验,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当事人的难处,就是与“站着说话不腰疼”相反的难,而“唯结果论者”更是抹杀了失败者曾经付出过的一切努力。试想一下,如果迫降航班上155人没人全部生还,萨利机长等来的肯定不是一部电影的歌功颂德,在这过程中他的权衡考虑以及种种努力都不重要了,然而人总归不是机器,在做出决定之前必定有思考。这个思考是每个人的特质,受限于教育水平、经验积累,即便是错了,我们应该还有一句“人无完人”的体谅。

我们可能不会经历那样的危机浩劫,但我们极有可能也会遇到情况危急的紧要关头。我想说的是,不要怀疑自己在危机压力面前的判断,那是你在能力范围内做出的最大的应激反应了。重视自己的现场感受,强化自己的独立思考,谁都没有资格置疑你身处其中时是否拼尽全力,除了你自己。

很多事情,在那个当下尽力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