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的旅行:不会抵销的愉悦感

[日] 松浦弥太郎 / 自在的旅行 / 中信出版社 / 试读

文图 / 左叔

不知道是文化隔阂的关系,还是译本造就的隔膜感,我在读松浦弥太郎这一本《自在的旅行》其实是比较难进入状况的,直到这本书的后半程,《洛杉矶 美国加洲》、《台北 中国台湾》、《台东 台北 中国台湾》才稍稍进入点阅读的状态。

可惜这已经到了书的末尾,紧接在其后的是《红砖巷 英国伦敦》,再后面一章就是这本书的“跋”《写在最后》。

按理说,洛杉矶这样的地方对于我而言既没有文化上的亲近感,也没有生活经验可以补足,忽然就有了阅读的状态,可能是写作者笔下文字的节律有关。

在这一章之前,松浦弥太郎的文字都有一些说不清的“松散”,懒洋洋的散落在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子随性。在《写在最后》里面,他说明了这本书的“出处”,杂志专栏的集辑的作品。

两个不同的创作方向,作为文字的他以及摄影师若木信吾。各自去用不同的视角去实践“自在的旅行”,而不是将摄影作为文字的延伸或者将文字作为摄影的解释。我倒是蛮欣赏这样的创作方式的,各自独立、各自交待。

松蒲弥太郎在文中对于旅行的想法其实与我是接近的,比起自然山川,我也是偏爱有人迹的地方。书店、博物馆或者寻常的巷弄,咖啡馆、文创区大概都是我爱踩的点。

若干年前,我曾经写过“偏爱寻常巷陌的旅行”这样矫情的句字,其实也是属实的。从来不将放假散心这件事情当作耗尽体力、徒步挑战的机会。如果能够“逛吃逛吃”也是不错的选择。

《洛杉矶 美国加洲》这一章是以一周的时序来记述的,让天秤座且骨子有点强迫症因子的我找到了某种风格上和谐平衡的感觉,我这才慢慢地静下心来走近他想要表达的状态。

作为设计师和传媒人的松蒲弥太郎的主要兴趣点包括书店、咖啡店、文创店、博物馆、烘焙店,与我之间还有蛮大一部分重合的。只是我在阅读的时候,嫌弃前面很大一部分太松散了,几乎难有强烈的记忆点。当然这其中的原因应该也包括他提到的一些东西距离我太遥远,让我无法找到恰当的共鸣感。

兼着出差写作任务的旅行,应该也不轻松吧,但脱离了日本社会那种压抑阶层结构应该获得某种放松,这样放松的自在应该是即使有写作压力也不会抵消的吧。

想想,我的阅读也是一样。读完书之后,心里会有一些可有可无的话,说与不说其实都差不多,但强迫自己去写下来,有时候也会像任务一样有压力,但这不能抵销阅读时所带来的愉悦感。

我们活着的很多时候,会有磨砺,但一定也会有磨砺难以抵销的愉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