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隐风潮背后的时代痛点

文图 / 左叔

开卷的时候,我怀疑我买错了译本,那种不良翻译作品所呈现出来的艰涩的语感,让我怀疑众多的推荐当中必定有一些是有水份的。合卷的时候,我怀疑我还不够年纪,书中能够被我感知到的主旨指向其实都是如何在纵情山水间找到灵魂的归依处,我以为可能六十岁左右回头再读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读《瓦尔登湖》的最后几日,台风安比正在海上畜势北上,结构松松散散,线路飘忽不定。而我在几场密集的比赛、分享会之后开始感受到疲乏,面对人群和目光也提不起足够的兴致,恰如那不够力道与高压槽抵抗的台风,自身没有足够的吐纳能力自然也就会感觉力不从心。

不知是魔都强大的“结界”再次发挥功效,还是台风安比自己不够强大,预期的线路一再北移最终是与我所身边的小城擦边而过。周末,一日风雨,困在家中,自然是有大把的时间将《瓦尔登湖》读完。可是读的时候也不能平静,现世的所有人都不可能像《瓦尔登湖》的亨利•梭罗一样,靠避世能够找寻到一方净土。

“人在家中坐,舆情机中来”。避得再远,只要有一部手机,人自然还是与整个社会绑在了一起。周末,比台风安比更不能让人平静的自然是朋友圈里的“疫苗风波”。不知道你是否与我有一样,有相似的感觉,每每有社会议题出来的时候,都在告诫自己要冷静,不要只看到眼前呈现出来的这一切,不要在这个当下即刻做出评判,总有超越我们想像力之外的结果。

我的疑问的关键点在整个事件传播的时间轴上,每一个传播点都有让我意外的不寻常。我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但我能够感受到焦虑,整个社会失信的焦虑,还有就是无力改变现状的焦虑,这大概就是现如今每个人身上不用戳也会疼的“痛点”吧。

“不平则鸣”最是自然不过的事情,“喊喊疼”总是情有可原的吧。入世的人,此刻大概就是口诛笔伐肩负“拯救苍生”的重任了;而遁世的人,此刻大概就会想到移民出国去寻找“瓦尔登湖”。我不知道哪一种好,哪一种不好,我们都在寻找平衡,而这两种方式都是让我们找到平衡的方法。

放下《瓦尔登湖》,我脑海里回旋着三个字“终南山”。回望我们传统文化中,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一阵子的“归隐”风潮,在“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指引之下,确实造就了一代风骨、审美飞越和文化繁荣,然而我们都知道那些世代并非“盛世”,也无“安稳”,但却有相似的时代“痛点”。我猜想亨利•梭罗创作《瓦尔登湖》在美国近代史当中也有类似的背景吧。

孤独,是一种自省力量,在某一处不被人打扰的地方,与内心的万千个自己面对,看到不同的维度和诸多的可能,暂时放一放眼下的喧嚣,寻找想要前往的方向。我深知每隔一段时间,其实都需要这股力量,让自己能够沉淀下来,获取可以传递给他人的能量,也需要这股力量,能够让自己在纷纭的浮尘之中,忍着隐痛,怀着最初的念想大步流星地继续朝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