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就是不被当下世俗标准裹胁

文图 / 左叔

小野,挺普通的一个网名。我至少有两个朋友都叫这个名字,一男一女。

男的原先是业内领先的某地产公司做事,后来出来自己创业,出过书、做过平行进口车、干过自媒体,当然也做微商卖过各式各样的杂货。小野这个名字,只是他众多网名和身份标签之中的一个。从他少年读书时为杂志画插图开始,他只用这小野这个名字署他的画。这些年,他写过很多精致奇妙却经不起推敲的地产广告文案,也写过犀利爆款走心走肾的网文,名声早就盖过他插画师的标签,可是他却依然坚持着在画插画时叫小野,若干年一直保持着自从少年时代便有的晦涩暗黑风格,挺有意思,也是挺有味道的一个大叔。

女的叫小野的,年纪要轻不少,毕业后在苏南的一个小城市工作,虽然周边环境压力不大,一派岁月静好,但从与她接触下来的感觉来看,是她骨子里其实是有一些不安份的因子的。她做过学校老师、当过外企白领,甚至还干过纪录片组剧的副导的活儿。一直以为没有定性的她,最近几年的状态还是很稳定的,她找到了一个于不变之中寻求变化的生计,付费沙龙活动主办方,每到周末张罗哪里有好吃好玩意思的沙龙活动,结识不同的人,自己也参与在其中。我知道,她一定会有如鱼得水的感觉,因为在自己成为主办方之前,差不多她每个周末都在长三角城市群里赶各类艺文活动的场。

说完了认识的两个小野,得说说我从《内心尚未崩坏的地方》这本书里认识的小野,不对,小野酱了。本以为“小野”加了个“酱”,会是卡哇伊、软软的、萌萌的、异次元世界就此打开的状态。我误会了,其实是语感上有点“女王范”的写作者,熟悉爆款网文的套路、语境以及受众群的心理需求。只是,过往的职场伤害印迹还是有的,解释一个新生事物时或者表述名个概念的时候,特别容易跑出她当培训师的口吻,“什么是什么”的句式是不是意味着等一会儿就要考“名词解释”了。

前置一个观点给谁,这个也许对求索阶段的年轻人,尤其是初入职场不久的年轻人而来可能是非常受用的,但是对我这样已经开始习惯从自己过往经历、从他人感受性的陈述之中,想要悟出点什么来的人,其实会觉得有些多余。到了一个年纪之后,纵使是我们不能理解的新生事物,我们会更看重一些的了解方式,一定不会是熟背某个概念,而是我面对它时内心里的体验感受。这没有什么对错,也没有什么好坏,如果有,那一定是代沟造就的。

每个写作者在下笔的时候,不管他承不承认,其实都是有一个预设的、潜在的对象的。有时候,不是我们思考得没有深度,而是我们想要放下那个深度面对可能与自己当年一样懵懂的年轻人。不记得是谁抱怨过的,说现如今年轻人不愿意去读经典作品,只愿意去追赶比自己年长三五岁“偶像”写手当红的文字作品。我和小野酱的观点是一致,世界总归是他们的,没有什么一代不如一代的说法。而我也意识到,其实我们谁都是这么过来的,最大的区别是我们走完之个阶段之后如何去认知自我,拥有然后呢。

我们都知道,世间虽有若干个同样的名字、相似的成长经历、殊途同归的人生宿命,但依然会有万千种不同的活法。我们不可能因为别人告诉我他是怎么活过的,就放弃自己活出不一样的机会的。我们也没有办法做到,因为我们对别人怎么活过而心生向往,最终就一定能活成别人的模样。走第一步的时候,我们极容易被某个模式的成功给吸引,而后一定会找到自己想要的路,而听过的话,读过书不再是唯一的标准,而是内化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最近一个字眼挺时髦,叫“佛系”,小野酱这本书出得太早没赶上写它的“名词解释”,她用了另外一个字眼叫“松驰”。她说,松驰,其实就是我们的一种精神状态,不被当下世俗标准裹胁。我在努力地猜测,她其实也就是想表达我以上洋洋洒洒想要说的一通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