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年,也该触底反弹了吧

生命中最伟大的光辉不在于永不坠落,而是坠落后总能再度升起。我欣赏这种有弹性的生命状态,快乐的经历风雨,笑对人生。
—— 曼德拉

文 / 左叔

太尬了,节目都还没有看完,家里就平白无故多出“三室两厅一套房”,脚趾头抠得好辛苦啊。

春晚四十年,本该可以走走“回忆杀”的吧,不知道为什么会沿“谁都不想得罪”的主旨方向,走到“众口难调”的这一步。个体感受就是,内心里始终萦绕着一个字眼:这……

反观这几年口碑攀升的卫视晚会,几乎都有一条特色鲜明的主轴来串起诸多文艺表现形式,“详略”得当,敢于“留白”。再看看今年“年夜饭”,“花头精”多到“噎”得慌,根本“咽不下去”。

有一个节目,四位歌手站在前面唱歌,后面一堆轮番登场玩杂耍的,提心吊胆,眼花缭绕,根本就没有办法让观众将注意力集中在前排的表演上。根本不知道在图个啥?

不知道为什么,四十年过去了,我们对于“热闹”的理解,还是尽可能将所有的场面都“铺得满满”的,就跟现如今我们都已经走到需要解决“三高”健康问题的年岁里,还要面对一桌子重油高糖的年菜一样。这样的操作,总让人觉得多少有些“不够自信”。

与拼出“花团锦簇”相比,“主旨先行”的毛病在小品里比较集中,好几个小品都演出了“悬浮剧”的质感。有几个小品都抓着“借钱还钱”不放,这大概已经是最接地气的创作了吧,但也不想明白这几个小品到底是在影射谁。

以前,几乎都是小品节目的台词直接刷新当年的网络流行词。这几年,大部分都是小品向网络流行词“借梗”。那些都已经让观众嚼烂的话,放在节目再复述一遍的价值到底在哪里?

我们的文化里似乎不太能接受“说没就没了”这样的安排,都想着依着惯例,照着“老底子”往前走。如果实在拿不出手,也不能允许开天窗。这大概就是春晚以及无数与其相似“传统”的尴尬处吧,根本就不允许其有“退出机制”。

然而一个事物的发展,不应该就是正常的起起落落,既能够乐见其成,也欢迎它自我革新,真的走到山穷水尽处,也能坦然接受它的消亡退出吗?

既然无法“退出”,唯一的路就是革新了。被吐槽了这么多年,也该触底反弹了吧。年年看节目就“送房”,回头要“缴税”谁吃得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