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拖住了我们回归田园的脚步?

有没有想过,如果有一天,父辈们老了,我们会不会回到故乡,去接手他们耕作了一辈子的土地?是什么挡住了我们的脚步?为什么我们与土地的依存感那么弱?又是什么让我们不愿意回头呢?

如果可以这样做农民

文图 / 左叔

绿妖在《如果可以这样做农民》的跋中,坦诚自己其实是一直带着“为什么是我”的困惑写完这一本书的。她的这份坦诚,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便曾感知到。书中有一篇写到台湾年轻世代由城市回归的农民,对方因为IT行业出生,见面第一时间便质疑她“是个写小说的”身份。愿意这样描述自己的尴尬,其实从某个侧面交待了她在面对这个选题时的不自信。

很多时候,我们面对陌生领域就是这样的心态。因为我们想将它做到极致,所以势必要拿出超出常规的认真来。这大半年时间,我的很多处境其实与绿妖是相似的,虽然接手的工作仍旧是以文字工作为主,但跨行业、跨领域的东西越来越多,所有的知识储备已经全然不够用了。这大半年的时候,我几乎都是带着同样的自我否定面地一些全新的工作。

这样的心态,有时候会让人缩手缩脚,但也并非全然都是坏处。因为是完全不熟悉的领域,所以身上不太会有“身陷其中者”最容易犯的“见怪不怪”。这一点,在我接手的书籍编校工作中特别明显。很多时候,问题和勘误就出在那些根本就不会出现问题的地方。当我揪着那些寻常的地方不放的时候,内心里其实并不是要找出问题,只是希望能够弄懂弄明白自己面对的问题。虽然这过程也有失手,但更多的还是让自己找到了正确的答案。

这并不是我第一次读关于台湾农耕生活的书,此前印象深刻的还有台湾作者阿宝写的《讨山记》。相较于阿宝山中耕作亲历性质的文字,绿妖的文字则有一种旁观者的视角,更侧重于同根同种的农耕文化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和政治生态中形成诸多差异。但有一点,是我读两本书都强烈感受到的,就是人与土地的依存关系,台湾要比我所知道的内地要强烈许多,而且有一种秉性中的自足感。

绿妖对此也有描述,“印象深刻的是,台湾农民虽然也风吹日晒面色黝黑,但并无自卑羞怯之色。这样说可能很蠢,农民难道就自卑羞怯?可是我所见的农民,尤其是城市里的农人,总有仓皇自卑之色,沉默寡言。”我没有办法以个人体验来验证她的前半句话,但我在阿宝的文字里读出这样的自在感,而对于绿妖的后半句话,我可是准备举双手赞同。

公众印象里的台湾是一直都是宝岛,物产丰富。其实只要认真读完那两本书,便会觉得台湾农民其实不易,本身高温高湿的自然条件并不太适合果蔬种植,所以原生的一些品种是酸涩难吃的,后续改良的品种又得饱受虫害、霉变、台风、洪水、土石流等各种灾害的影响。当然在现如今全球化的浪潮之中,还有贸易倾销、农业人口流失等更多外在因素的左右。

绿妖归结,因为山地居多、因为人口不足、因为条件不佳,注定了台湾农业必定是改良品种、多次套袋等技术复杂的精耕细作,在这个大前提下,台湾农人都是身怀绝技的,骨子的品性更接近于匠人,会有一种精神上的独立与自持。她认为,现如今在文艺创作之中的诸多台式小清新,其实也是有出处的,这些出处的根源便是台湾农业中的这种自在淡定的状况。

提到精耕细作,我想到了苏大某教授提及的一个观点,他认为南北文化差异形成的根源,极有可能与南北种植物种差异相关。种麦的,可以粗枝大叶地撒上一把,余下的交给天光;种稻的,得从育秧、制版、沤田、犁地、插秧、管水等一系列的精细化的劳作开始,漫长的进化和演进,这些精细化的劳作化为南方人骨子里的精致细腻、精明细心。

我们现如今遇到的诸多问题,其实台湾农业也同样遭遇过。饮食结构的调整、粮食需求的减少、农业人口的流换、进口农产的冲击、食品安全的困局等等,也曾同样如山一般地压下来,但透过绿妖的描述,我们能够看到除了农业人口本身的努力之下,除了行政机构的干预之外,还有一股力量来自涉农的民间组织,还有一股力量来自于传承的文化。

绿妖提及在台湾很多“农业回归人口”之中,有不少都有海外留学的背景,也有不少也许已经过惯了城市生活,但在传承祖业方面却似乎有种莫名的力量将他们拉了回来,在这些力量之中,我看到经济政策的引导,看到传统人文的力量,看到改变现场的企图。对于他们而言,城市生活没有田野、牧场和羊牛,而他们的回归注定会带着溯源寻根的成份。

而另一些回归农业的人口,可能本身并不是农民,也没有农民的根可以寻,但是这些人也选择了面对土地的生活。对于他们的回归,是不是就像我和绿妖面对陌生领域的文字工作一样,以共通的情理去挑战自己舒适圈里的麻木感,做不一样的文本,弥补自己的未知,并在这不断求索的过程之中,让自己找到一种脚踏实地的存在感。

反观当下,我们也偶有农业人口逆向回归的例子,但却鲜少有书中提及的推动因素,在反哺这条路上,我们似乎才刚刚迈出了第一步,至于归期可能还需要更多一些时日才能确定。

绿妖,现居北京,做过工人、时尚媒体编辑、电台主持人等,现专注非虚构题材的写作。曾出版有散文集《我们的主题曲》、随笔《沉默也会歌唱》、小说集《阑珊记》、长篇小说《北京小兽》《少女哪吒》。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2016-6
页数: 312
定价: 42.5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35488848
简介:
当农民不再是一种社会阶层,而是一种生活选择,一种态度 。
台湾作为世界最先进的农业地区之一,他们的乡村生活,农业生活是怎么样的?他们是如何在传统的诗意与现代商业对接的?台湾那么多小而美的农作物食品,那么多美好的民宿,他们是怎么形成的?绿妖亲身走访,将他们 的故事与经验与遇到过的问题朴实而详细的讲述出来,最动人的不是经验,而是他们的生活,他们的状态。

作者走访台湾60余位农民、10余个民间团体与台湾当局、以农民的个人故事与乡村的普遍现状,勾连台湾农业、历史、经济、民生、环保、社会创新等多个维度,相当丰富地呈现了台湾乡村的现代化与传统的结合,农人的职业、创造与坚守,以及他们的尊严与骄傲,他们的闲适。

在青山绿水间,一个乡村,能将自己的粮食, 蔬菜,水果,有保障的进入它该有的商品渠道,农人也是商人。
在乡间喝茶的农人,在他城市的客户眼中是个有个人品牌的商人……
当农民是生活的创造者与享有者,而不只是承受者,不再代表阶层与社会地位,而是代表以土地为对象的职业,一种身份,一种生活方式,不是沉默的,是积极参与的……
当现代化科技与传统乡村生活结合,与土地细水长流,人们终将收获安静、阔大又家常、温暖、满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