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从来都是件私事儿

梁文道:访问

文图 / 左叔

自从得知广西师大出版社出事之后,再读他们此前发行的任何作品,都会自带“审查”眼镜,以防自己被其中不良的观点给“荼毒”了。

梁文道先生的这一本《访问》发行2011年5月,是一本“读好书”主题下的采访对谈录。梁先生与15位有想法的“读书人”,不仅仅围绕“读好书”这个主题进行了对谈,而且还牵涉了与读书、写作、为人、处事等相关的世间百态。当然,这15位对谈录的“大家”之中,不乏现如今看起来“颇有争议”之人。

即便是放下“争议”,只聊读书,你也会发现这15位参与对谈的“大家”在读书这件事情上,都有自己的态度,都有各自一套“标准体系”。

香港作家:王贻兴

文化人董桥认为没有一本书是“最好的”,所谓的“好书”无非是里面的某个段落是好的,不可能是全本。香港八卦周刊的掌门人黎智英则喜欢反复读同一本书,不想看书如买“鲜切花”,而是要在这些书之中寻找到心灵的“后花园”。以作家身份跨界艺人的“靓仔”王贻兴,在则企图以知名度来反哺创作,不愿将来用卖不出去的书来抵修电视机的账,而那些贴着“因言获罪”标签的读书人,或表示此生大概只会持续英文创作,亦或者声明自己读什么写什么永远都有肩负社会责任感。

读完这本书,我就想到最近我刚刚参加了一个本地的阅读推广协会成立大会,作为唯数不多的个人身份的理事成员,在会后被本地的文化记者问及对阅读协会成立有什么想法。我也不知深浅地说了几句,大概的意思是:阅读式微、起步艰难,但我相信未来仍有为之事。

因为知道这样的发言,多半会见诸于公众媒体,所以言语之间必定是正能量居多,但内心里仍旧有自己的潜台词。在我的认知里,读书从来都是一件私人的事情,志趣爱好选择读什么样的书,以及能够从一本书当中收获什么,几乎都是不可复制的,而阅读推广能做的事情一定不是大张旗鼓的煽动。

梁文道:访问

在我的眼里,现如今已经不能用纸质阅读衰退来标记这个时代了,这是一个阅读整体衰退的年代。我很能理解在电视机和手机面前成长起来的一代,文字审美与影像审美的习惯其实早已经形成,一部一部火起来的影视剧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可是影像审美的背后的运作机制却仍然依着固有的传统,以原创故事为根,借着改编剧本来实现。如果对于文字的这个“本”的关注越来越稀薄,大家都在追逐那个“末”,其实是倒置了整个行业发展的根基。所以,阅读推广能做的事情注定是从杯水车薪开始的,起步肯定很难,你靠什么抓住受众,撼动别人已养成的习惯?

如果我们顺着这个习惯来思考我们面临的问题,也许会有一些突破点,比如热门剧集带动原作畅销,纸质或者电子阅读率提升,这些都会给我们一些启示。当然,我们也会看到“几十秒推荐一本好书”这样的视频作品或者主题类集的导读书单,但这样的东西意义有多大,其实也是见仁见智的,但我也理解阅读推广的难处,没有看似热闹的载体,没有关注的目光,又如何在此之上诉求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回到这本书上来,这15位对谈“读好书”的“大家”,如果没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没有曾经在各自的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的“光荣历史”,谁又愿意付出时间与精力,听他们的絮絮叨叨呢?

梁文道,1970年生。 读书人,媒体人。现为凤凰卫视主持人、评论员。中国内地《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及香港、马来西亚等地多份报刊专栏作家。在内地出版的《常识》、《我执》、《我读》等作品,见解深入,视野开阔,文辞恳切,深受各界读者喜爱。《访问》是他最新的力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十五个有想法的书人
出版年: 2011-4
页数: 272
定价: 28.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理想国·梁文道作品
ISBN: 9787549504763
内容:
梁文道最新力作,在《访问》中与十五位最具标本意义的书人相遇。
梁文道说,这十五个人,皆是他感兴趣的人。他们都有非常精彩独到的想法,能做出非同一般的事业,能开他眼界,让他想到一些他不会去想的事。这十五位人物,如一代文章大家董桥,在英美文坛大放异彩的华人作家哈金,在网络上砍出一片历史天空的十年砍柴,以及近年在时评写作上处于风口浪尖的长平,最近风靡大陆的旅行作家舒国治,港台文化传媒界的大手笔詹宏志,思维特出的文化专家赵广超,等等,在梁文道精心的导引下,缕缕细述自己的社会际遇与文化情怀,种种精彩见解和个人感受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可以说《访问》正是一道难得的智识、文化与思想的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