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纪:乌鲁木齐

This Photo @ LeftFM.com

旅行手册上说“乌鲁木齐”一词源于准噶尔蒙古语“红庙子”之意,维语现意为“优美的牧场”。但从我所住的旅馆的窗台望出去,既看不见红庙,也看不见牧场,看到的是一个极具现代感的城市。有复杂的交通、熙攘的人群以及同样飞涨的房价。当然,它具有与我的平凡视野所脱节的部分,比如广阔且颜色深遂的天空,满街的烤羊肉串和大盘鸡,维族商人与你用力击掌,把城市街道当作旷野的出租车司机,等等。

This Photo @ LeftFM.com

乌鲁木齐整个城市东西长,南北短,虽不像连云港那么像条带鱼,但也差不多一个水准了。住在这个城市的偏北的一个宾馆里面,每天供应12个小时热水,从晚上8点开始至至次凌晨8点。从宾馆七楼会议室的窗外看出去,楼下低矮处便是维族聚居的街区,在晨光中黯淡一片,远处有金顶的高楼,印象中应该是一幢银行的大厦,还有一大片待兴的工地。整个城市的房价不无例外地再疯长,从1700元/平疯涨至4200元/平,要知道这个城市里面能够月收入700元已经算是不错的工作了。

This Photo @ LeftFM.com

乌鲁木齐的出租车司机是我所有到过城市当中最无视万有引力的一群人。他们常常以非常惊人的急转弯来抢占车道或者超越另一辆出租车,速度快且狠,把城市街道当成了无人的旷野一般,并以此为乐。整个城市的交通是驾车者过路口不看行人,行人过路口不看红绿灯,闹市没有高架,很多人胡乱地穿行。出租车起步价六元/3公里,从我坐过的出租车来看,司机基本上是回民,很少汉人,也很少维族人。公交车从编号上来看路数很多,我看到9开头三位的公交车路线,但很多路线都是重复的,比我坐的70路公交目的地六大市场,在团结路这条线少至少有6条公交线路的站线都是一样的。当然,公交车司机比出租车司机的技术和胆识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This Photo @ LeftFM.com

当地建设银行的营业时间公告牌。乌鲁木齐与我所有的城市有两个小时左右的时差。当地人说他们是放学后看《新闻联播》,吃晚饭时看《晚间新闻》。乌鲁木齐也在一些场合通过他们自己的时间,在国际大巴扎的演出时刻表上就堂堂正正地印着“乌鲁木齐”时间。到新疆后有两个非常直观的感受,一个是到了新疆才知道中国有多大,另一个是到了新疆才知道水有多重要。当然第二个是后话了。对于横跨两个时区这样的概念,在旅行的体会上是非常直观的。

This Photo @ LeftFM.com

当地的体育场馆,附近很多外地开的店。在新疆遇到最多的内地人仍然是浙江人,他们在当地经商,卖和田玉、皮具以及一些很民生的东西。他们当中有一部分是知青,退休之后把儿女们迁到内地,自己还在两边跑,而更多的是这些年才到新疆来发展的。他们都说新疆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有很多项目可以做,而现在新疆很多产业都还没有形成规模,他们觉得比内地很多成熟的市场更有机会。

This Photo @ LeftFM.com

当地的治安状况是不容乐观的,第一天到的时候就已经被接待的人警告,仍然不以为意,但后来渐渐自己也看到了一些让人心生疑虑的细节之处。出租车的隔离栏不是像我们通常看到了那样,隔成“L”形,保留副驾驶的位置,而是把前排和后排完全隔离开,司机的背后更是一整块金属板。出租车晚6点(当地时间下午4点左右)后就不再接受任何人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人流密集的地方,入夜后便看到有整车整车的荷枪实弹的民警坐在车上待命,仿佛随时等丰出事一般。(有人跟我说戴眼睛的那个疑犯画像有点像刘烨)

This Photo @ LeftFM.com

街上随处可见这样裹着头巾的异族女子,她们保留和尊重自己的信仰和传统。裙子一般长及脚踝,不敢裸露半点皮肤。更有一些全身黑色,连脸都蒙着黑色的面巾,拎着一只黑色的女式皮包,与你擦身而过时,只能看到一双深遂的眼睛。而另一些却有穿得特别的现代,她们喜欢浓烈且鲜俗的色彩、精亮闪烁的装饰物,狠不得把全天下的色彩全部穿在身上,把全天下闪亮的东西都戴在身上一般。

This Photo @ LeftFM.com

喀什出产的石榴,这个季节,整个乌市满大街都是推着车在卖的。石榴看起来红艳且巨大,两只便要超过一公斤的重量。新疆当地的交易是公斤来计量的,有时候问价的时候觉得价钱也不比内地便宜,但一想原来是翻了一倍的价格,但觉得划算起来。当地盛产水果、干果、羊毛织物、手工艺小刀等等,如果不怕重,并且会砍价的话,都可以买得尽兴的。

This Photo @ LeftFM.com

当地维族人与你交易时,喜欢抓着你的手,与你击掌以表示成交,有点像西北某些地方交易牲口时的状况。如果你怕痛并且吃不消这样的阵仗的话,建议先把自己两只手藏好。如果是那种旅游人群比较集中的地方的话,一般砍价至三成左右再加几块钱便可以出手了。当地人非常不欢迎出价后不买的。如果你吃不准,建议不要随便出价,或者尽可能比自己估计的低一些。

This Photo @ LeftFM.com

巴扎在维语里面是集市的意思。大巴扎便是大集市。国际大巴扎便是国际大集市。加上国际这两个字应该也是为了跟开放的中国这个主题扣得更紧一些。二道桥附近的国际大巴扎,非常多的东西,非常多的人,非常多的外地人。其实这里卖的东西基本上还是以手工艺品和民生用品为主,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在这里,你可看到KFC、家乐福(其他的超商一家也没有看到,非常奇怪)等等内地常见的,也可以看到一些你从未见过的东西。比如新疆歌舞团的表演(含晚餐)、新疆马戏团的表演、买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

This Photo @ LeftFM.com

我不知道巴扎是怎么形成的,但我还是可以能够很强烈地感受到,但凡有清真寺的地方,附近都有一个或大或小的商业聚集区。宗教信仰对于当地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而随之形成的人流、物流所带动的也许正是商机。当年沿着古丝绸之路来回奔波的中亚人,也许已经把他们的对于贸易的传统理念留在这一路之上。不过,不知道是当地不屑计较小数字,还是对于超过十位数的计算感觉吃力,多次遇到收10元钱,付4.2的货款,结果找回6.8的事情。

This Photo @ LeftFM.com

新疆马戏团的大棚马戏表演场,看上去像是一个搭在停车场的临时建筑。但却又感觉已经搭起来有些时日,似乎有成为永久建筑的嫌疑。走纲丝是当地的传统表演项目,票价不贵,百元左右。

This Photo @ LeftFM.com

这是一个没有什么雕塑的城市,出行数日,只有自治区图书馆门口碰到了这个雕塑。怎么说,只能说很好地说明了,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乌鲁木齐给我的印象并不十分完美,比如他的羊肉串比想像中的大,比想像中的便宜,但因为肉块太大,几乎都烤不熟且不入味的。再比如,当地人做鱼,只是把鱼扔到油锅里面炸一下,然后撒上调味粉,几乎没有了鱼味儿。中秋的时候,接待机构上了大闸蟹慰劳我们的辛苦,结果剥开之后只是陡有其壳。当然除却饮食上的不习惯之外,他亦有他的精彩之处,比如天顶上那一片随时都可以看见的瓦蓝瓦蓝的天空便足以抵消一切得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