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遇见:万千风景总有一段来时路

文图 / 左叔

杨天真的文笔,比我想象的要好很多。这一点,其实之前在看她在采访或者主持时的口头表达时,就能感受得到一丝蛛丝马迹。她表达的内容中,有比较明确的心灵探索方向,以及文白夹杂的风格,这在很多同业者中是比较独树一帜的。

虽说如此,我内心仍旧是怀疑的。因为她所处的行业,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粉饰性,镜头前所说的每一句话,不能排除经历过排演、剪辑的可能性。当然,一本书能够走到公众面前,同样也是如此。不过,再如何修饰也只是皮毛,文字表达更容易接近一个人内在的本真。你的世界观、逻辑链、审美倾向以及志趣所在,这些都是修饰不来的。

总的来说,我对她的了解并不多,光怪陆离、喧嚷嘈杂占据了主要的印象,就像我对那个圈层的大部分时常占据热搜的人差不多,无法透过名利场中的种种干扰,去探索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读完这本《去遇见》,我比较钦佩的地方在于,她身处在一个目眩神迷的高速运动中场域之中,可能已经忙到脚不沾地、满天飞的处境,却仍旧有将有限的时间留给思考沉定、留给写作记录。这一点,可能与那些将旅行或者记录当作消遣的人有所不同。我感觉到,她内心里也在抗拒各种各样外部压力带来的焦躁感,并且拿旅行或者写作来当作自己的解药。

就像她自己在书中写到的那样,在职场生涯的某一个阶段,“心里有着巨大的冲突感,希望创造价值的心愿和每天在收拾烂摊子的实情总是让内心惶惶不安”。如此巨大的不安,终于转换成另一种压力来消解,总要找一个树洞来倾诉。对于有强烈表达欲的人来说,写作是一个很好的排解渠道。从这一点来看,她拥有这样的能力,且是幸运的。

人有时候需要在意识里为自己所经历的日常、所奋斗的目标,甚至是错失的一些东西,去赋予一些意义。这些意义的价值,并不在意义本身,也不在赋予这个动作,而是在最终达成与自己和解的结果。体谅自己的无力,抱抱自己的无助,尝试让自己放下,不用背负着什么往前走。我觉得人的绝大部分志趣爱好都有如此的功能,不过相对而言,山水之间、字里行间的效率和功能更为全面一些。

山水之间的功能,更多地偏向于放下。人进入到陌生的环境之中,出于各种生理本能,感官的敏锐度会极致地打开,专注于对新鲜的捕捉,在那个当下会比较容易从自己原先的困境和压力中解脱出来。遇见的人或者事,以及不一样的看待视角与处理方式,会一下子拓展解题思路。也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在原本生活中被压抑的那个部分,会在异国他乡的环境中被释放出来,搁置很久的困惑在那个空出来的时间里,被重新咀嚼、认真思考,想想也没什么,也就放下了。

字里行间的功能,更多地偏向于思考。将脑袋里面那个模糊的想法,转换成文字并且写下来,这个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需要考虑逻辑性,以及各种因素之间的关联性,而且往往是在时过境迁之后才有勇气和胆识去面对。有些当时放不下的情绪,写着写着自己就笑了,觉得没有什么意义,不值得表达出来让更多的人知道,会发现自己的幼稚、利己以及其他诸多的不堪,也会在与阅读者的互动中发现,自己并非只有一个人,如此的处境人人皆有,那种孤独感会被消解。除了写作,有时候阅读也会有如此的功效。

扯得有些远,回到这本书当中来。我觉得她在这本《去遇见》中满世界跑,最终还是愿意将落脚点放在自己的来路上,这其中有她的哲学性思考。这是出版编辑的引导,还是她自己的主导,我在这里没有办法推敲。我觉得这个安排挺妙的。人到了某个阶段,都会有一个回望自己来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进行各种归因,知道自己在挣脱什么之后依旧不曾获得真正的自由的最深层次原因是什么,也知道自己在百般努力之后依旧未曾抵达想要去往的目的地,溯源成长路上的点点滴滴,于是万千风景总有一段来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