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非遗,且看苏州宋锦如何善用“高光时刻”

文 / 娄欣叶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优秀履职奖表彰仪式上,苏州宋锦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首次颁发的“全国政协委员优秀履职奖”奖状成功融入了宋锦织造技艺,也引发了全社会对苏作技艺、振兴非遗等相关话题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对传承保护非遗有了更深的价值认同,全社会关心支持非遗保护传承的合力逐步形成。与此同时,振兴非遗在顺应时代发展、推动产业转化、走进百姓生活等领域还有诸多需要提升的空间。如何答好这一系列难题?苏州宋锦善用“高光时刻”提供了解题思路。

苏州历来是全国丝绸产品的重要产地,丝织文化早已融入城市基因,至今古城区还保留了诸多与丝织文化相关的遗迹。“点多面广”既是传承非遗的优势,“多点散现”同样也是非遗保护的短板。如何化短板为优势,汇聚各方焦点?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苏州宋锦为代表的丝织文化,迎来了向世人集中展示其风采的“高光时刻”。苏州在创建苏州丝绸博物馆的同时,挖掘古代丝绸织造技艺,积累了丰富的织锦技艺保护经验。以“高光时刻”,吸引社会关注,提升保护意识,让更多的民众有机会走近苏作、了解非遗,才有可能深深地爱上这份凝聚了江南文化的瑰宝。

让“多点散现”的非遗走进博物馆,加以集中保护与展示,能够有效破解“灭失”的难题,但作为一门技艺,只有突破“束之高阁”的局限走出博物馆,才能在广泛的应用之中“永葆鲜活”。非遗振兴之难,难就难在这个“活”字上。如何解好这个“活”字题呢?

苏州在2019年成功举办了织锦技术传承与创新国际学术交流会,邀请十多个国家与地区百余位专家、学者、企业家,共同围绕丝绸文化和织锦技艺开展跨界合作与交流,注入创新驱动的“活水”,链接产业推动转化,为振兴苏州宋锦开拓新思路。以“高光时刻”,链接各方才智为保护振兴非遗赋能,不断拓展应用场景壮大产业化发展规模,才有可能让这些从先民生活中磨炼出来的技艺,重新回归现代百姓日常生活,飞入寻常百姓家。

苏州非遗资源丰富,苏作技艺巧夺天工。近年来,以苏州宋锦为代表的苏州非遗项目通过走进世博会、进博会等契机,累积了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高光时刻”。如何在此基础之上,再上一个新台阶,同样是一道关乎非遗未来振兴发展的新课题。

展望未来发展,以苏州宋锦为代表的苏作技巧,借助大兴“江南文化”的东风,将会迎来更为耀眼的“高光时刻”。在日前召开的听取有关签约洽谈项目工作情况会议上,苏州明确了拓展与中国进博局的合作,将高标准打造“苏作馆”作为今年的“重头戏”,将以苏州宋锦为代表的苏作技艺推上向世人展示“江南文化”博大精深的绚丽舞台。

保护振兴非遗,意义深刻、任重道远。以苏州宋锦为代表的苏作技艺、非遗项目,始终坚持以“高光时刻”吸引关注目光,以“高光时刻”链接各方资源,以“高光时刻”弘扬江南文化,牢牢把握发展机遇,始终坚持探索创新,一条值得借鉴“永葆鲜活”的振兴之路近在眼前。

刊载媒体
苏州新闻网 | 圆桌快评 | 振兴非遗,且看苏州宋锦如何善用“高光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