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太有限了,只能做觉得对的事情,然后接受它的事与愿违。
—— 罗翔
对于码字人来说,宇宙的尽头是无休无止的码字,码字的尽头是无休无止的改稿。但凡码过字的人,多半都免不少会遭遇到一而再、再而三改稿的情况。不同的状况,就会有不同的懊恼。
有些是码字人自我的觉醒。写完稿子,尤其是会被人拿出来推敲的稿子,多半会放上一两天,像河塘里取回来的水需要静置一下才能澄明一样,人也需要从原先的思路和逻辑之中脱离出来,去做一些其他的杂事,尔后再来改稿。
回头再看,就会发现有不少在情急之下造成的笔误,还会浮现出逻辑不够通顺、表达不够精准、修辞不够巧妙的诸多“小疙瘩”,而这些需要修改的“小疙瘩”,往往需要有“从容”的心境去“照拂”它们,如果是在在被催稿的情急状况下,往往就被忽视掉了。越修越顺,越改越精,这是码字人需要修炼的功课,也是一篇好文章应得的提升。
有些改稿是外因促成的,很多时候来自编辑、读者、上司以及诸多甲方爸爸的要求。这其中最难解决的是信息差,我其实挺害怕“转介”的码字活。这样的活,通常都会是改稿改到麻木的结果。
因为自己没办法直接面对提出“需求”的那一方,而“转介者”本身接收、理解和表达信息的准确性,其实对作为“执行者”的码字人太关键了。有些文稿要改,是因为从一开始接受和理解“指令”的时候就已经错了,往往需要伤筋动骨全部推翻了重来。
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视角盲区,又独处于个人的信息茧房之中,当不能理解为何上司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叫你改稿的时候,有时候要想想有什么信息是上司知道,而自己没有掌握的。
有此需要拿捏“分寸感”的“批评”文稿,话讲得太重了,可能上司已经接到了只需“轻拍两下”的指令,或者以他自己的经验意识到这样的话讲出去,会很难收场,但这些情况又不便明示给你,你还在文稿之中“一顿狂怼”,就显得很不合时宜。
还有那些上层的要求、新鲜的提法、最新的情势、当下的状况,这些上司平时就有思考或者有预见,而位卑人微的你很少能想得那么深。有些上司会透过平时的谈吐表达一些出来,有些还停留在思考的阶段,没有形成逻辑完备的、可供输出的内容,你与他之间的落差,也就需要码字和改稿去弥补的那部分。
面对码字这件事情,尤其是应付生计的码字,我们的能力实在是太有限了,我们只能做能力范围内觉得自己做得对的事情,然后接受它没有符合或者迎合他人期待的状态,很多时候甚至连“达标”都做不到。改稿的难往往不在字句,而在如何弥补落差。其实,很多事情难以为之的关键,也都是因为问题的根源不在浅层次的表现形式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