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北京地铁的忧伤

穿过北京地铁的忧伤

文 | 孙衍

人的际遇总是喜忧参半。
比如刚刚被卷入一场权力争夺战中,就接到了北京的一纸借调令;
比如前几天还听说北京正被雾霾笼罩苦不堪言,而现在却艳阳高照晴空万里;
再比如出了北京站才发现地铁因为备战奥运被封,出租车站排起了长龙,但走出去一点的公交车上却空无一人。

我惶惶然刚踏进车厢,就听身后一个女孩气喘吁吁地跟了上来,说:“能借您电话用一下吗?”
我愣了一下,怀顾四周,除了她和我,车厢里空荡荡的,什么也没有,连拉环都保持静止状。
确信她是在跟我说话,我回过了头。
女孩有着典型北京大妞的特征,高高扎起的冲天辫,露出的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她用眯起的眼睛大喇喇地看着我,一点也没有畏惧的神色。

我坐到一个位置上,她跟着我坐在了我后面,说:“能借我用一下吗?我出门急,手机应该落在我姐姐家了,能让我打一下看看吗?”
我没有转身,直接将手机向后伸了过去。
“谢谢啊。”她接过手机就迅速拨了出去,“喂,喂,姐吗?我手机是不是落你家了。噢,噢,太好了,可吓死我了。不说了啊,我借别人手机打的,回头记得把手机带给我啊。”
她打完电话,将手机递还给我,说:“您这是去哪儿啊?我帮您刷卡呗。”
我说:“不用了,一会儿我自个儿买票。”
她继续说:“那哪成啊,借您电话用了,忒不好意思了,帮您刷卡也是应该的。”

说完,她跑到中间公交的连接处,叮的一声,接着又叮的一声,连刷了两次。然后跑回来,继续坐到了我的后面。
她趴在我身后的椅背上,问我:“您这是来出差吗?还是上学啊?”
我说:“我是借调到这边工作,才一年。”
“哦,借调?那您是在哪个站下车啊?”

我没回她,眼睛瞟向了窗外,隔着窗玻璃,外面的嘈杂仿佛静音了一般。我们好似被隔绝在尘缘之外,女孩的声音也变得尤其的清晰。
“您别误会,我只是想知道您在哪个站下,好帮您刷卡。现在北京的公交卡呀,上车刷一遍,下车还得刷一遍。”
我只好回她:“魏公村。”
“啊,那我们还真是同路呢,我到安河桥。都是往海淀儿去的。”
都是坐同一辆车,可不就同路吗?心里想着为女孩说话挺有意思,但我并没有心思与她对话。
我的思绪还沉浸在原单位的人事关系上,因为各种角力,我毅然选择了借调到北京。无论如何,新的生活方式都会为自己重新开启一扇门,哪怕前路充满了迷茫和挑战。

车子启动,过了崇文门,过了前门,过了复兴门,车上的人开始多了起来。
她一直都在寻找着话题,“北京很大,但我家是郊区的,在百望山那边儿,您知道吗?那是北京的北郊了。”
“前两年姐姐嫁到了北京站附近,就隔三岔五过来玩儿。”
“哦,您去魏公村,那里不是部队大院儿吗?您不会是兵哥哥吧?”
“您知道吗,百望山那边也有好多部队,我经常能看见他们出来买东西,穿军装的人可真神气。有一次……”
车子经过车公庄,我已经快要迷迷糊糊睡着了,但她并没有打算停止说话的意思。

车到动物园的时候,她直接就把我拍醒了,“嘿,嘿,您快瞅瞅,那里就是动物园,您知道动物园吗?虽然大家都说去动物园,其实并不是真的去动物园看动物,而是去动物园对面的服装批发市场,女孩儿们尤其喜欢去那里淘衣服,便宜着呢。”
“哦,对了,我该下车了,我得在动物园换车。”
“还有,我会跟前边儿的售票员说一声的,我先帮您把下车的卡刷喽,免得到时候她不让您下车。”
她匆匆忙忙地跑到车门口,和售票员嘀咕了几声,又回头跟我喊:“我下车了,谢谢您的电话。”

我以为这是一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萍水相逢,剧情落俗到不能在记忆深处留下烙印。
我的生活也因为需要重新适应新的环境而变得忙碌起来,突然没有了勾心斗角,人事纷争,我一时无所适从。每天,我都想尽办法把时间排得满满的,我去对面的理工大学跑步,去民族大学看演出,去人大听讲座,甚至跑到德胜门的解放军歌剧院看
偶尔,我也会坐着来时的那班公交车去北京站,看人来人往,收集一些创作的素材。
每次从崇文门下车,我都会不自觉地想起那天遇到的女孩,她有些高耸的额头,微沁的汗珠,还有她连珠炮似的说话方式。
看着人海中每一个与她相似的身影,我哑然失笑,我这是怎么了,一个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竟然就此刻进了自己的脑海。

一晃两个多月过去了,夏天也像一个调皮的孩子,来得快走得也快。我的创作进入了一个从未有过的旺盛期,我欣喜于这种极佳的状态,常常对着窗外笔直的杉树敬礼,为自己加油鼓气。
也就是在一次文章获奖后的黄昏,我意兴阑珊地在窗前发呆,那个女孩竟然给我来了电话,“喂,是兵哥哥吗?您还记得我吗?”
我有点慌张,嗯了一声,手机差点掉到了地上。
她在那头激动地说:“啊,谢谢您还记得我,我叫董漾,我又来北京了。”
我又啊了一声。心想,她不就是北京人吗,怎么说又来北京了。
“我在304医院呢。”
“啊,你是病了吗?”我突然有些担心起来。
“哦,没啥,就是有点小毛病,过来看看,顺便去我姐家。我姐生了个小外甥,别提多可爱了,我得去看看。”
“我过来看看你吧。”说出这句话,连我自己都吓了一跳。

在医院的门口,我见到了久违的北京女孩董漾,她仍然扎着马尾辫,只不过头发似乎稀疏了许多。
我说:“你还好吗?”
董漾只是站在那里,一句话也不说,笑容在她脸上洋溢着。初上的街灯下,她全身发出暖暖的光。
我说:“我请你吃饭吧,这里有一家不错的涮羊肉,你们北京人不是都爱吃这玩意儿吗?”
董漾脸上的表情有些异样,但很快,她的招牌笑容掩盖了一切。
她点点头,说:“成,今儿跟您混。”
那天,她一直捧着腮帮,安静地坐在那里看我吃。我说:“董漾,你也吃啊。”
她头摇得像拨浪鼓,说:“我不吃,我就想看着你吃。”
我看着她一脸娇羞的样子,叹口气说:“你都瘦成这样了,还不多吃一点,别弄得你姐姐以为我虐待你似的。”
“我姐姐?她才不会管我呢,嘿,对了,你怎么管教起我来了?还真有点教官的样子呢。”
我愣了愣,夹起一块羊肉送了过去。
她一扭头,大叫一声“我不吃,我真的不吃”,然后哈哈大笑了起来。

那天,我送她走,从魏公村走到了人大,走到了黄庄,走到了中关村,董漾说:“您回吧,都走这么远了。”
我说:“没事,我都习惯了,走再远也不累。”
董漾说:“您这是要跟我一路走回去吗?我家可远了,到安河桥还得换车呢。”
我问她:“这么远,可得小心了。”
“没事儿的,你看我这样儿,歹徒还不得靠边儿走哇。对了,北京地铁四号线就要通了,以后就能经常过来看你了。”
我点点头,送她上车,看着公交车远去,渐渐成了一个黑点。
夜深人静,我也变得慌不择路,跌跌撞撞。但好歹,我认识了董漾,一个可爱的北京姑娘,就好似夜路中找到了一盏明灯,一下子照亮了整个北京的夜。

时间像流水一样,你永远也不知道它流向何方。而我们仍然要孤独前行。
那个叫董漾的姑娘,再也没有来过电话,我只能像怀念一方水土一枚信笺一样怀念她。
我想过打电话给她,想过给她写信,但我终究什么也没有做。年轻,让我们的自尊胜过了一切,也让我们错失了太多的美好。
再次获悉董漾的消息,是在2008年的春天,我从老家过完春节回到北京,也要正式与北京做一次完美的告别。
我感激这段短暂的岁月让我有了稍栖的安宁,让我重新找回了自信。如果说有遗憾的话,就是我刚刚萌动的爱情,可能就这样无疾而终。

还记得那天晚上,董漾说,北京太大了,如果有一天,您找不到我了,就到安河桥来,那里的桥真的有水,水中有我的影子。
我并不懂她话里的意思,只是笑着看她的脸,她的脸在路灯的印衬下没有那么苍白,额头光洁,眼神明亮。我说:“董漾,如果有一天,我离开北京了,你会来找我吗?”
董漾昂起头,说:“你要去的地方,一定很美,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会去找你,就像你一定会来找我一样。”
董漾的话突然充满了哲理,一点也不像第一次遇见她的样子。
我被她的多面牵引着,走了一程又一程,仿佛夜是永恒,路永远也走不到头,而我们也把这辈子的话都说完了。

董漾的电话来的时候,我正在收拾行装。看到窗外的杉树重新焕发了生机,丝丝的绿意像伸出的致意的手。
原本,我打算收拾完行李,就坐上北京新开通的四号线,去安河桥,去看看桥下的水,去听听百望山的风声,因为我们有过约定,董漾会在那里等我。
对,这也是一次告别,当然,也可能是一种重逢。不管怎样,我会以一种特别的仪式给这段缘份一个好的结局。
电话响了三下,我便迫不及待地接听了。电话里是一个与董漾相似的声音:“喂,是澍吗?”
我说:“是的,您哪位?”
“我是董漾的姐姐,董漾走之前有句话让我捎给您。”
“董漾,她去哪儿了?”
“她,她去一个很远的地方了。”电话那头啜泣起来。一种不佯的预感袭来,我手上的行李啪地掉到了地上。
“她说,感谢你给了她爱的感觉,在她生命最后的时刻。”

我捡起地上的行李,跌跌撞撞地出去,不远处就是新开的四号线。我走进去,大厅明晃晃的,异常的刺眼。人们争先恐后地进站,拥挤成一条条长龙,他们的脸上写着疲惫,也写着忧伤。
地铁呼啸而来,我想起电影《太阳照常升起》里的台词:阿辽沙,不要怕,火车在上面停下了,他一笑天就亮了。
站台上亮如白昼,可为什么我的眼前一片黑暗呢?谁能告诉我答案,谁又能给我答案?
看到地铁的箭头指向安河桥北,董漾说过那里有水,有着北京少有的河水,河水里有她的影子。
地铁来了一辆又一辆,我终究没有勇气踏上去。
地铁拉近了人世的距离,却拉不近隔世的缘份。
也许,最好的告别,就是不辞而别;
也许,最好的纪念,就是不如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