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掉闹钟继续睡的父母,人生诸事一拖再拖的孩子

文 / 左叔

去年,我先后读了海峡彼岸“家庭教师”吴晓乐的“故事集”《你的孩子不是你孩子》以及学者李强撰写的“专著”《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算是进一步拓展了自己对社会结构以及教育本质的认识。

相较对于其他“社会性动物”,人类的“社会化”的过程极其漫长。九年义务教育之后,还有高中大学硕士博士一路读下去的可能 。

如果单纯从“自食其力”来看,识得几个字基本上也就够用了,但漫长的“社会化”的过程,“看不见的底”的教育投资砸下去,“鸡血满满”地逼着孩子学习的日常,这些又有什么必要?背后的动因又是什么呢?

教育的意义,当然,也必需包括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材,但它的另一个层面的作用,却常常无法拿到台面上来讲。

在抛弃了精英阶层唯血统论之后,教育作为相对公平的竞争模式被人类社会普遍实施,高度看重,是因为它的另一个本质就是作为精英阶层的筛选工具

在九年义务教育之后,靠着教育将人分为“三六九等”,虽然这个“三六九等”不是必然的“三六九等”,但为人父母的又怎敢轻言放弃。很多父母可能看不透背后的本质,但却依然有天然的危机意识。

不少父母都曾给孩子报过很多兴趣班,当然半途而废的也不少。教育投资的本质,不是在现阶段明确孩子未来的方向,而是筛选出诸多的可能。当然这个筛选的过程是斗智斗勇的过程,也是一个极度烧钱的过程。

“牛娃”一定是有的,但必然也是少数。多半落到我们这些平常人家的,大概率就是“普娃”。起点差不多的情况下,有起有落,有前有后的关键因素,就是各家操作层面上的“方法论”了

每个孩子各有特点,你围绕自家的“特点”做过哪些有用的,否定哪些无用的?坚持过什么?又放弃过什么?在家庭教育当中,我们会比较常听到一句话是:我自己都做不到,又怎么好意思要求孩子做到呢?

这句话隐含的意思是“放弃”,是“往后缩”。是的,如果你是“闹钟响了会按掉继续睡”的人,你的孩子极有可能也会成为那个“人生诸事都会一拖再拖”的人。学习成长不仅仅是孩子才会需要面对的功课,身为父母的我们同样需要面对。

身为父母,我们可能更需要常常问问自己:我能不能和孩子一起在某个阶段里达成某个目标?我要求孩子做到的,我为什么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