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角遇见谁,就此改变你的一生

生命的吊诡、可爱的地方就在于,你永远不知道在转哪个弯,碰到什么样的人,甚至拿起一本什么样的书,一看,就改变了一生。人生总有确幸的美好的时刻,有时候为了追寻这种时刻,就值得活下来。
—— 马家辉

文 / 左叔

城市太小,街面上随便晃一晃,多多少少会碰见一两个熟人。若是遇上什么难事,感觉也用不上“六度分隔理论”,七弯八拐总能找得到谁帮忙问一句。

这件事情的另一面,便是缺少足以隐身的体量,可以稀释负面的人海,但凡有点什么不太好的事情,传播的速度非常快,而且后座力也强,三年五载也别想就此消停下来。

以前只有一条人民路可以逛逛的年代,第一间店里遇见的熟人,彼此还会点个头、打个招呼,后面其他店里再遇见,大家也就都心照不宣地找到了默契,佯装无视,各自忙着挑拣东西。

现在多少还好一些,毕竟还有几个不同风格的商圈,消费分层之后也形成了一些人与人之间的“区隔”,虽然坐在大堂里用餐,还是会容易遇见熟人,但明显比十几年前“一天遇上好几回”“一次遇上好几个”颇为尴尬的状况要好太多了。

大城市,常常会给人繁华落寞感,尤其是那种千万人口体量的城市,一个人一头扎进去了,没有什么根基的话,似乎很难找到立足之地。小城市在这方面要温和许多,不过也没有办法摆脱“熟人社会”等一系列相关的问题。“三姨娘六舅母”之类请托的事情遇多了之后,也会有厌倦的时候。

不过也没有办法,按照“六度分隔理论”,我们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数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那些请托之事还会找上门来的。听起来像玄学,但这套理论还是有实证基础和统计模型可以支持的。

我们常说的缘分和际遇,大概就是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人际关系的“弱纽带”吧。在有些“这样也行”的选择中,这种“弱纽带”往往起了一些决定性的作用。如果一件事情交给哪家做都是做的话,在大家都差不多的条件下,为什么不照顾一下“熟门熟路”的那家呢?

这种“弱纽带”,有时候会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得非常近,不过太近了有时候也会有压迫感。我们陷入了某种两难,一方面希望因为“近”,而拥有更多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希望不要“太近”,令自己在绑得过牢的关系感受到窘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