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 左叔
九月中旬,收到这本《自然笔记》时,天还蛮热的。傍晚下了班之后,出门遛狗走上一大圈再转回来,天色还没有黑透,走动一大圈,回来的时候,脖颈处仍旧有点汗涔涔的。路过小区门口的快递柜顺道取了包裹,其中就有这本书,书封有些“芜杂”,但是那种令人心情放松的“芜杂”。
一边随着狗四处晃荡,一边翻看着这本书,然后在房子前排架空的人行中庭小花园处,遇到了我家三只猫里最为“黑壮”的那只公猫“小布”。它大概是循声来找我们的,见到狗之后便开始极为亲密的来回“磨蹭”,一派“猫亲狗爱”其乐融融的感觉。
我也是一时起意,将这本书放置在小花园的栅栏边,以“低姿”拍下了这张照片“书封”与“猫模”同框的照片。其实拍了好多张这个场景的照片,唯有这张这位“黑大哥”给了一张正脸儿,露出它日常称王称霸“目空一切”的“睥睨”表情。
拍完这些照片,这本书就跟此后陆陆续续收到的很多书一道被搁置了,一直都没有提到“阅读日程”上来。很多事情是凭着“一时心气”的,若是被打断了,就难以再继续了。生活仿佛是有“结界”一般,后来因为一些工作上的变动,这本书在几个办公室搬来搬去的过程之中,落在了一个不太起眼的地方。若不是后来有人提醒我,我可能都想不起来要回头去找它。
-
转头来读这本书,已经是十一月份了。寒流过境,接连一周的阴雨,久坐在书桌前脚底下都会有丝丝寒气在膝关节处游荡。读这本图文并茂的书,体验是好的,有人文关怀的温度,让人觉得心里是暖暖的。当然,也有可能,对于喜欢阅读大部头作品的“重度纸书痴迷型”读者而言,作者芮东莉下笔的言辞略略地有些“低幼读物”的质感。可以归于“科普”作品很多书,常有预设的潜在读者群体:青少年。
对于成人读者而言,这本书的内容其实更有代入感,尤其是童年生活在乡间,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来到了城市并且扎根,再也无法回到自己满满回忆的“自然环境”之中的那一批人。居久城市的人,总觉得自己离着自然比较远,生活匆忙也不可能有时间去做“自然笔记”,而在这本书里,作者芮东莉和自己的家人用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亲身实践”的方式告诉了我们,想要拥有这样的生活依旧是有可能的。
不必久居乡村、不必长途旅行,只需要做个有心人,就可以观察到周遭那些因为被我们忽视而“隐身”于楼宇广厦间的“精灵们”,植物、昆虫、小兽甚至尘土。这本再版的书里面,很多次都写到了推开公园这扇“旋转门”,但我觉得这扇“旋转门”并不是某个具体的门,或者某个具体的场所,而是一个想要“回归”自然的渴求。若是没有这个“渴求”,再多几扇门也是白搭。
对于我而言,这个具象的“旋转门”是猫猫狗狗,尤其是狗,因为每天要遛两遍的关系,我比没有养狗之前有了更多走入户外的机会,因为养狗的关系我将城中的公寓转手换成了近郊带院子的房子,因为养狗的关系我看到了晴空之外的风雨。在这个过程之中,我认识了很多花草树木,也感受到了季节转换过程之中些微变化,在“慢下来”的过程之中,让自己的“感知力”“感受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但是我没有像芮东莉那样,做一个有心人将这些看在眼里的东西,用纸笔的方式记录下来。我只是拍下一些照片,发在朋友圈里面求证,在这个过程之中我认识了像“乌桕”“无患子”“栾树”“鸡爪槭”这些以前只是单纯觉得入秋之后特别好看却始终叫不出名字的树木。我觉得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做这件事情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之中,我更加准确地了解到了自己的“心性”,清醒地认识到,过往自己对于浮华曾经努力过,如今面对舍弃也坦然不觉得有什么遗憾。挺好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