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人生快活的样子:不如我煮碗面给你

蔡澜,我喜欢人生快活的样子
[中国香港] 蔡澜 / 我喜欢人生快活的样子 / 湖南文艺出版社 / 购买

文图 / 左叔

此前,我应该没有整本读过蔡澜的书,但我有直觉应该看过蔡澜的其他作品。作为在港产影视作品中见证青春岁月成长的一代人,我同样也不能否认在青春岁月成长之中,香港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意象影响过曾经封闭的我,念念不忘的还有那句经典的台词:你饿不饿啊,不如我煮碗面给你。

蔡澜的这一本《我喜欢人生快活的样子》,虽提到了世人对他的“既定标签”美食,其实谈及更多的还是一种生活的状态。没有了“那碗面”,但却有如同“那碗面”般的慰籍人心的滋味。

当然,跟很多香港写作者内地发行作品的格调类似,同样也是报章专栏刊载集辑作品。这一类作品,原先都有一定的时间事理逻辑,它能够反映得出一个写作者穿行生活时的积淀与收获,你也能感受到这些积淀与收获相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而言,是日积月累的、渐进式的、润物细无声式的。

然而,一旦集辑成册之后,原本的时序和事理逻辑就会被打破,有些作品由于时效性的关系或者话题过于敏感而被剔除,编辑会将主题相近的文章安排同一个篇章里面,抹掉了这些文字原先写作的“时间戳”以及刊载的平台,于是这些文字的“出处”便不可“考证”了。有一些模糊了本来的面目,有一些滋生出新的意义。

香港写作者给我的印象都是“快人快语”,蔡澜的文字也不例外。“天下的人,都比不上香港人性急,画着一只手的(注:人行道过街红绿灯按钮),给人拼命乱拍乱按,油漆都剥脱模糊了,就像电梯中的那个‘关’字”。

整个社会“焦灼”、“奔突”的姿态,映射在文字里面就是简炼、爽直,如李碧华或者亦舒那样的“一句一行”。形成“一句一行”式的风格,据说是香港稿酬不是计字数的,而是计“印张”的,但我总觉得这里面的本质其实仍旧是骨子里的“匆忙”感。

目测不超过800字的体量之中,能够施展的空间有限,所以观点致胜很关键。去掉了折衷的迂回,余下的就是“快人快语”了。比如,蔡澜对于台湾的功夫茶、对于百合的味道等等,好恶态度几乎是不留余地的。反观其他华文创作者,下笔时多少都会有些中庸之道。

在我这个年纪,读蔡澜的这点文字,除了一窥香港经济社会与文学风格之间的关联之外,另有一番收获,那就是如何面对衰老这件事情。

只是衰老,还不到死亡那么哲学及严肃。

蔡澜这本书的通篇,其实隐伏着一条“一天比一天更好”的“鸡汤”,而他将“种花、养鸟、书局、乐器等”作为修炼的“道场”。

我理解的衰老大概是从排斥新鲜事物开始,比如我这个年代的人多半看待抖音的态度。蔡澜面对新鲜事物的态度远比我想象的积极,他有专辟一文介绍若干年前的初初接触微博时的状况。再比如,面对年轻人的作派多有看不顺眼的时候,一颗视为自己当年的体谅之心也是极为难得的。

还有,就是人老了,需要有些能够让自己得到精进的情趣,“人生最大的投资,莫过于培养本行之外的兴趣,专心研究,成为副业”。总归,每个人都要面对离职之后的生活状态。清净整洁的姿态,“是否名牌已不重要,但要天天洗濯烫直。衣着是对别人的一种尊敬,也是对自己的尊敬。皱纹是自傲……”

读完这些,我觉得倘若我老了,应该要时刻提醒自己放下些固有的想法,尝试去多听,也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轻易给年轻人意见,如果一定要借个安慰的肩膀给年轻人的话,最好是去借一句港剧的台词,不如我煮碗面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