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鸦:不管怎样的谜面都给出自己的谜底

葛亮谜鸦
葛亮 / 谜鸦 / 中信出版集团 / 购买

文图 / 左叔

中信出版集团在2017年再版了葛亮的《谜鸦》,上一版本是在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我不知道这一版本与4年前那个版本有没有增减的变化,只记得他在去年的江苏书展上提了一句自己最新创作是悬疑方向的。

此前读他的作品,都是有历史纵深感的,而且也有他明确的标签,忽然听闻他要走类型化写作之路,心里自然会将信将疑。类型化写作在我的印象里面,比较偏向“程式化的表演”,与题材方向又不同属于形式上的“格局”,还需要表达技术上的支撑。

读到《谜鸦》中的标题作品《谜鸦》(2005年台湾联合文学小说奖首奖)时,我忽尔就明白了,也许他所说的“悬疑方向”并不是我理解的那种。他的“悬疑方向”更趋向“志怪寓言”,借一个喻体来比拟现实生活中感受到的“不可捉摸”的部分。

我直观的感受是那只“黑鸟”夹杂在“我”与简简之间,不是具象的某个物,而是彼此认定的某种价值观念或者取向,因为不相谋,所以格格不入。这应该是人生历练之中的某种“意有所指”,但包裹在“志怪寓言”的框框里面之后就成了一个棱镜式的“故事”。好奇者在其中找好奇,深究者在其中找深究。文字的不确定性是一种假象,也是一种过滤,阻隔掉一部分读者,从而留下写作者的“真”。

《谜鸦》是短篇小说集,收录了7个短篇以及葛亮与文张悦然两个文学博士的对谈。其中有2005年的获奖作品,也在曾经在期刊上刊发过的作品。时间跨度是有的,所以会显得成色不一,一个写作者的自我成长就在文字的差异中展现出更多的脉络、趋势以及走向。

文集中的《π》,在我看来是实验性质的,“文本”读起来会隔膜感,所以不太容易进入其中的主旨,还不能达到年纪成全的“足够包容”,耐下性子慢慢深究其中的奥秘。相对比较欣赏的是《无岸之河》,“文本”会离生活近一些,有点“救赎”的味道在里面,也切合到我当下的心境,所以会有更多的代入感。

阅读,就是这样。我们总是看见自己想看见的,听到自己愿意听到的,将过滤下来的那部分留给自己,鲜少去计较写作者的“真”。我们在其中投射了太多的自己,模糊了原先的出发点。不管遇到怎样的谜面,都给出自己的谜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