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后赋予意义,不如眼光多看长远

文 / 左叔

三四年前,我离职的时候,有一笔需要“结转”进接手单位的费用,与工作的年限挂钩,数目不小。

与我一同离职的还有位“热心大哥”,他牵头去向接手单位咨询了一下。对方说没有对应的账户,即便是这笔钱进去了,也只能是空挂在那里。对方劝我们,你们还是留在手上吧,等哪一天政策来了,账户建了,再说。

就这样三四年过去了,“不闻不问”,没有动静。最近,听说其他地方已经开始着手做“结转”这件事情了。“消息灵通人士”转告大家,大家再摸摸口袋,那钱早就不见踪影了。

最近几年大家都有“贬值”的焦虑,也迫于孩子求学择校的压力,那笔钱多半也就变成了固定资产。如果需要点时点卯交出来这笔钱,怕是很多人要考虑“周转”了。

原来谋差的机构这几年也在转换体制,人员在这笔经费的“结接”上也有一些小问题。大概去年,有位前同事买房装修步子迈得大了一些,原本在计划中能够到手的一笔钱没有到手,借的“信用贷”一下子就出现问题了。

他打电话跟我说起这事,还表示了对我离职时能拿到这笔“结接”款项的羡慕,进而对我在人生“顺风顺水”的时候选择离职表示认同,认为我太有前瞻意识了,敏锐地意识到机构会有变动,“出口”会变得不畅,待遇会变得不好等等。

在外人眼里,我确实在最值得留念的时刻,选择了退一步海阔天空。但我自己知道,我哪里有这样的“先见之明”,我的退一步,无非是事情走到那个胶着的地步,不想身陷其中罢了。

至于后面,发现人生中还有其他值得寄托的事情,就已经是后话了。遇到底气不足的时候,想想还能差到哪里,遇到气不顺的地方,想想过往体验过的甘苦,也就都过去了。

丹麦宗教哲学心理学家、诗人,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索伦·克尔凯郭尔曾说,生活只能向后理解。但它必须向前发展。

很多事情的价值和意义,是事后赋予的,而在经历的那个当下,我们只是凭着本能做选择,用一种“朝前看”的眼光去战胜未知的恐惧。事后,从容了,也坦然了,自然也就多一些调侃和戏说的心态来笑看风云。

事后,说自己如何的“有谋”,不及将眼光向前,多去看看长远吧,毕竟人生不止一处的选择等着我们,“成败得失”同样也需要拉长到整个人生跨度来看,才有“盖棺定论”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