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个问题等答案

文图 / 左叔

听完王晓林教授的分享之后,我其实一直都有一个问题想问,无奈直至最后我提前离开分享会现场赶去接孩子放学之前,也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机会。分享环节之后是微信群抢红包赠字送书环节,而开场之前初次接触寒喧时我总有心魔需要克服。看来,错过这件事情本身,自带机缘属性。

王教授分享的主题是“艺术与生活”,当然是从他美术设计专业的视角出发,与我们惯常接触到文学领域的审美虽然方向不同,但个中的逻辑是通的。我在内心里认同他在子女教育领域的关于兴趣爱好培养的观念。人总要留一个与生计无关的爱好,用以纾解俗世生活里如麻般的乱结,在困苦难解之际找到灵魂的庇佑。一直以来,我都很庆幸能够获得让自己迅速平静下来的办法,我也期待孩子以及我周边的人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定心丸”。

他说,他做什么都是一阵一阵的,一段时间集中精力在做一件事情。比如篆刻,集中两个月将许多平凡的石头打磨成印鉴,又比如现如今在咖啡滤纸上作画,以他的法斗犬为主题记录生活,还有旅行以手札的方式留下印迹。在我看来,变化的是形式,内核其实是没有丢的,观察力以及表达欲一直都在,还有就是尝试各类载体的好奇心,当然也可以称之为创新精神。这是我在他身上看到的独特性。

其实,我想问的问题其实是比较开放的,我隐约在王教授的分享里听到了一些线索,却没有一个直接了当的答案。我想问:艺术的本质是不是个体的独特性?这与我最近读的书有关系,我在读美国作家艾米·里奇的《世间万物》走进了一个悖论,人的独特性以及它的不堪一击。一方面,独特性是我们区别他人的标识,一方面这个标识在时间的长河和样本的辽阔里其实是一个“伪概念”。估计这个答案,需要我在其他的机缘和场合里自己解开了。

场地提供 / 岛上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