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能在生活里读到一个好故事的开头

文 / 左叔 & 图 / 聪爷

早晨送完孩子上学,通常我都会赶到单位晨读。开车经过娄东宾馆东侧小巷时,一位与我同一方向女学生的背影吸引了我。那是一位穿着中专校服女生的背影,大约是步行去上学的路上吧,一只手里是一只黑色的帆布袋,似乎也没有装什么东西,飘飘荡荡地拎在手上,另一只手里是一把黑色折叠好的雨伞,晃晃悠悠地在手里甩着。

最让我觉得好奇的是那背影的步态,颇有些老成的外八字,步幅节奏也是早起溜弯似的,微耸着肩还有些舞台上钟馗出场般的戏谑。前后也就匆匆十秒钟吧,我就在想这个年纪的她经历过什么,接下来又会遭遇到什么?

常有人问我,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想要表达的欲望,笔下的故事是从哪里来的?我想今天早上的这一幕其实就已经给出了答案。我总能在生活里读到一个好故事的开头,这些现实中出现过的场景总能触动我内心里某个开头,而一个故事的蓝本会在不断地推敲和酝酿之中慢慢地浮出脑海,如果能够给我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我一定有办法将它以合适的形式记述下来。

最近我写完了一个关于三代师徒之间手艺传承的小短篇。初稿出来的时候,发给了几位相熟的朋友看。当然褒贬不一,但相对比较一致的评价是对我在文章之外做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功课。然而对于我而言,这些功课都是后来技术上的补足,真正让我有动因反而是现实生活中某个与之略有相关的场景。

通常我在写故事的时候,会先生出一个想要表达的核心概念,然后再去觅得一个与之相匹配的故事情节框架,而人物角色的设定就是生活观察积累各类素材的连缀和拼接,至于其他让人物角色设定可信的细节就是技术领域上的功课了。

然后就是我觉得特别有趣的地方,我会想尽一切办法将想要表达的核心概念,用情节、细节、人物等各种有吸引的外衣将其层层地包裹起来,又会在诸地放下一条一条可以觅得主旨的线索,然后静待有耐心且足够聪明的读者将它找到。

最近因为一直在公众号推送霏姐的作文,所以不断有家长朋友过来“请教”孩子作文辅导的问题,比较容易会遇到“孩子写作文最最基础的要领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是阅读吗?是字词的掌握吗?是结构吗?是描写能力吗?是字句优美吗?

这些答案其实我都思考过,但我觉得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无论是写作还是作文,最最基础的还是观察。我不记得是哪个表演领域的前辈说过演员的基本功也体现在生活观察的能力上,只有在心里面累积下无数个现实的原形,才有可能塑造出更具典型性、更接地气、更出彩的角色。

我想写作或者作文与表演的创造逻辑是一致的,从生活中通过技术手段去转化然后略高于生活。如果没有一颗敏感的心、一双清澈的眼,看不见世间万物给予内心触动的地方,那么我们光凭着一腔行水流水的表达技术、一手华丽优美的词藻又能表达出为什么呢?

在我的理解里观察就是放大最基本的感受能力,然后去链接你人生阅历里面已经构建起来的认知,再从中找到某种内在的联系,将眼中的现实化为支撑你认知佐证。在这个时候,你的内心会有所触动,激起想要表达的欲望。

观察是有方法论的,我比较常用的是点状的,一个点激化灵感,可能这个方式对于小朋友掌握不太容易。小学阶段的作文很多都是对于事物的描摹,这些语文课本上遴选出来的经典之作都是极好的范文,大的场景一般都是由面到点,最后再回到面;新鲜未知的事物,一般都是由表及里,一般都是从外观观察起;此外在品种特别多的地方,还有分类观察法等等。

但是方法是容易掌握的技术问题,处处留心的引导和生活观察意识的培养显然要难出许多。比如今天放学回家路上突然下起了大雨。我便开始引导霏姐有意去观察路两边积水和水花溅落的情况。霏姐隔着车窗看了一会儿,脱口而出她终于明白了“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的意思了。

她的表述其实是超出我的想象的,当然我也很欣慰的是她正努力地将生活里观察到现实场景与自己从诗歌里体悟到描摹情境做了一个有价值的关联。当然,她也有自己在写作文上的问题,比如书写、比如松散,比如错别字,但我总觉得这些技术上的问题相对容易克服,拥有一双明亮的、怀抱好奇去看世界的眼睛要难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