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书:如何写好一封“情书”

文 / 左叔

看完奥斯卡获奖电影《绿皮书》,第一反应是整个作品的整体节奏控制得非常好,几乎没有任何冗余的枝节和交待。紧凑、流畅以及恰如其分的转变将种族平权时代人际间微妙的关系有层次地展现出来。

当然这部电影富含的人文关怀以及种种深意还有更多值得探讨的空间,我只想说说电影当中一个特别的细节,剧中人Tony在即将离家两个月前,答应爱人要写“家书”报平安。其后,Tony从一开始如“流水账”一般的“日记体”家书,到在黑人音乐家“调教”之下,写出如“情诗”一般的家书。

这渐进式的转变,与Tony内心对种族平权认同的转变合轨在一处,引导观众加强对这些转变的认同。最后,借由Tony妻子与黑人音乐家拥抱时的一句感谢,又将细节扣回到原点,没一处多余和蔓生的枝节。

打住,还是单纯地聊聊写作吧。

Tony在与黑人音乐人睡在一间旅社时,说自己已经Get到写“情书”的技能了,而且确实文笔有变得不错。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是什么?我觉得,除了词藻的华丽之外,放进了丰沛的个人情感。

在前几次写“勒索信”(因为有大量涂改的关系,被黑人音乐家“戏称”)的时候,Tony基本上在“汇报”以下几件事情:我在哪里,正在做什么,吃了些什么,将要去哪里以及代为亲亲孩子们……

从剧情交待来看,Tony是一个爱家的底层白人,他对妻子有丰沛的爱意,但却没有办法表达出来。

“流水账”也是我们很多在表达过程中容易犯的问题。它罗列了诸多细节,但却没有一个能够让这些细节产生“核聚”变用的“情感动因”。

这些微妙的变化,是驱动我们表达时内心的感受。我相信“写不出来”的Tony们同样也有感受,但是很难用语言来表达它。

黑人音乐家给了一个很好的指导,那就是用恰如其分的“比喻”,剧中的“牛铃”与“音乐的章节”这样的比喻带有音乐家鲜明的身份色彩。

将不可名状的感受,比拟成能够让我们产生共鸣的细节,将“流水账”式的罗列,变成有情感驱动的表达。这就是Tony在写家书过程中get到的技能,希望看过电影你也能掌握其中的“关键点”。

绿皮书剧照

导演: 彼得·法雷里
编剧: 尼克·瓦莱隆加 / 布莱恩·海耶斯·库瑞 / 彼得·法雷里
主演: 维果·莫腾森 / 马赫沙拉·阿里 / 琳达·卡德里尼 / 塞巴斯蒂安·马尼斯科 / 迪米特·D·马里诺夫 / 更多…
类型: 剧情 / 喜剧 / 传记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 意大利语 / 俄语 / 德语
上映日期: 2019-03-01(中国大陆) / 2018-09-11(多伦多电影节) / 2018-11-21(美国)
片长: 130分钟
又名: 绿簿旅友(港) / 幸福绿皮书(台) / 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