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哲学的是与非

末日哲学家

任何事物都是有边界的,无论是感性的道德,情感,亦或是理性的逻辑选择。一旦超出了边界,逻辑便不可再成为逻辑,而只是一种强势,乃至野蛮无理。

《末日哲学家》这部电影,情节其实很简单,一位教师和他的20位学生,在他们的最后一节哲学课上,进行最后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思维实验:在人类即将因遭遇核爆炸而走向灭亡之际,你突然知道或许有一个方法可以幸免于难,那就是有一个可供10人生存一年的地下掩体。但问题是,这里总共有21个人。而在这21个人中作何选择,便成为了这个最难解的难题。(当然,每个人都是有一个特定身份地位的。)

问题就在这里,做出这种选择的依据在哪里?从逻辑的角度,这样的选择有两个先决条件:文明延续,种族繁衍。而这,也正是他们所想到的。于是,在这两条标准下,那个被定位为“诗人”的角色,两次都是在辅一出场便被教授一枪打死,而依据便只是一句“诗人的能力毫无用处”。因为在灾难面前,留下的,必须有超强能力,必须是社会精英,必须有能够对现实有用的技能。

这里于是便牵扯出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这个话题似乎太大了,从古至今,最早从苏格拉底的时代开始,无数伟人先哲都在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但却似乎从来都没有答案。那么,换一个问题,我们,是否有权利,评判另一个人的价值?教授埃里克认为是有的,这从他两次开枪打死“诗人”便可看出。他认为他所做的一切基于理性逻辑的判断都是正确的,而全然没有考虑自己的逻辑是否真的正确。

当然,对于这个问题,最优秀的学生佩特拉选择了另一条路,她的选择完全超出老师的预料,完全脱离了理性与逻辑,完全忽略了人的现实价值而直面精神层面。

末日哲学家
[hermit auto="0" loop="0" unexpand="0"]album#:2091756969[/hermit]

可是,很遗憾,最后,他们每个人的选择都以所有人全部死亡作为结束。可是,每次死亡,背景却又不尽相同:第一次,在一年的苟延残喘之后面对走投无路的场面,一一结果了自己;第二次,因为内讧而换来了一个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结局。第三次,同样是选择死去,但这些赴死之人已没有遗憾,也没有恐惧。

个体在构建自己的生活框架的时候,总是会面对很多不同的选择。究竟是什么指引我们走向那些选择?“您是二元论的奴隶”,这句话,是泽米特的学生对他做出的评价。但是,我们同样都面临着“一元”或者“二元”亦或者“多元”的选择。其实影片的三次实验,已经给出了我们不同选择的答案:选择唯生存论,便沦为行尸走肉;唯结果论,便在自我消耗中走向共同毁灭;而放下所有有用无用,所有困扰,便一切心安理得。(其实对于第三种结果,我并不赞同。这有点像进入一种消极,无为心理的意味。

当然,这部电影还是有所缺陷的,结尾的狗血剧情使得电影整体在哲学命题上有那么一丝“半吊子”的味道。但总体来说,还是值得一看,值得思考一番的。

末日哲学家

末日哲学家 海报

导演: 约翰·赫德斯
编剧: 约翰·赫德斯
主演: 詹姆斯·达西 / 苏菲·洛 / 达里尔·沙巴拉 / 弗雷迪·史卓玛 / 瑞斯·维克菲尔德 / 邦妮·怀特 / 雅各布·雅迪斯 / 乔治·布莱顿 / 菲利帕·库特哈德 / 凯蒂·芬德莱 / 娜塔莎·戈特 / 泰瑟·哈桑 / 香奈儿·比安卡·何 / 达流士·胡马云 / 辛塔·劳拉·基尔
类型: 剧情 / 科幻 / 奇幻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 印度尼西亚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3-08-21(德国) / 2014-02-07(美国)
又名: 末日公投(港) / After the Dark
剧情介绍:
毕业前的最后一堂哲学课,20名学生被逼参与思想实验。他们由班房跳进核辐射浩劫现场,若未能在防空洞争一席位,器官将瞬即被辐射尘贯穿,痛苦致死。然而,防空洞内的氧气及食物只够10人存活一年。 哲学生以抽签决定身份和技能。为延续人类命脉,他们需运用哲学逻辑,公开咨询并举手投票,选出10位最有价值的人物住进防空洞。聪明人比好人有资格留低?工程师的价值比诗人重要?一票延续一命,要牺牲谁去成就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