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 左叔
在没读日本器物搭配师高桥绿女士的《器之美》之前,我对器物搭配这件事情能够成为一项职业表示怀疑,但读完这本书之后,会发现这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分工细化有很大的关系。而我们一直以为物质是有“温度”的,很多时候也是拜资本主义商品化的潮流以及审美风向的影响。物质是有温度的,很多时候是拜资本主义和审美风向的影响,有些时候会跟经济社会条件相关。
我们对事物美与价值的判断其实是有时代之基的,喜欢研究明清木器家具的人其实不难发现其中的风格变化。
在周庄的沈厅就有这样的呈现,前厅后堂摆放的仿古家具的风格是不一样的。印象中前厅是明式的,圈椅线条简洁,极少雕花;正堂是清式的,外观上就雍容了许多,与门楼的砖雕、门扇上的木雕相响应,显得很流丽。这其中一定有经济基础的影响,同时也有地域文化的影响。
江南建筑即便是富甲一方的也是粉墙黛瓦力求在清山绿水间保持一身清简,北方建筑即便是山野小庙也是雕梁画栋想要在满眼肃杀枯黄中觅得一线生机。这大概就是环境的塑造。
这几年日式极简风在国内很流行的,我想这也是高桥绿女士这本以图为主的轻阅读作品《器之美》得以在日本再版,又被新星出版社引进内地发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吧。我在读这一本书的同时也在努力地猜测,为什么日式极简风会在我们的周遭形成气候。
我猜想会不会有以下的原因:其一是我们经历了物质的极大满足与丰富,从凭票证满足物质所需“没得选”,到极尽能事将所有的花花绿绿都披戴在身上,再到化繁为简回归到朴雅的状态,我觉得这其中一定有别人探索过我们尚不知晓的规律;其二是日本极简风里面,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我们传统文化里面的影子,一些因为我们“跑得太快”而被舍弃掉的东西,却在别处看到了重生再造产生了新的风格,而这些风格与我们的底色又如此的接近与切合;其三是生活美学这个概念在资本和传媒的运作之下具有了“煽动”的力量,有些时候的消费或者仿效本质上其实是盲从。
我其实是挺喜欢逛一些主打“生活美学”的店铺的,在那些明亮的灯光之下,整洁的环境中,清丽的氛围里,件件精致的物件闪耀着诱惑的光,召唤你将它们买回去,填补物质生活的空缺。然而,我也有朋友对此一直持反对意见。
他们认为这样的物件其实是最可有可无的。那是精致就是一种脱离现实的假象,以物质的方式去堆砌对于生活的误解,以为将这些物件买回去便可以拥有类似的生活,如果没有积极地将“讨生活”变成“过日子”的心态,摆在家里同样也是积灰尘,就如看了明星们代言的保养品以为抹上去便可以拥有同样好看的面孔。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最大的意义就是认识到,不是要将这些“器之美”摆回家里,而是要想办法把速度放慢下来,将日子过得再细致一些。去发现那些寻常事物之中蕴藏着的美。
经过改开40年,吃饱了穿暖了,终于开始看到精神领域的回归迹象了。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又将能看到盛世下的一场文化盛宴,续写唐宋明清以来的磅礴气势。
2018-12-19 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