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辈子也逃不掉“为你好”这三个字

期望常是一种微妙的暴力,因为这是要求别人顺从我们的意志。
—— 约翰·威尔伍德

文 / 左叔

约翰·威尔伍德提到的这个“期望”,就是我们在现实生活里听到最多的那三个字:“为你好”。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从小到大这三个字听到耳朵起茧,可是一旦为人父母之后,却又常常将这三个字挂在嘴边。

读“对岸”教育工作者吴晓乐写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唤起了我为人父母之后心底里的“卑微感”。在子女教养的问题上,每个父母其实都怀抱着“宁可多试,不可错过”的卑微心态,总在担心未来的某一天,被“已经长大但不成器”的孩子质问:我小,我不懂事,难道你们大人也不懂事吗?当时为什么不管我?为什么不教我如何避坑?

在我还没有成家立业时,在自己和父母的亲子关系里,我总觉得等到我将来有了孩子之后,我肯定不会像父母对待我那样去处理我与孩子亲子关系里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但是,等到我有孩子之后,我才发现原生家庭给予一个人的东西,会扎根在你日常行为模式里,极难转变和克服。

我其实是极不情愿讲出“为你好”这三个字的,我也会常常提醒自己不要将这句话挂在嘴边,以免触发孩子的逆反心。但是,身为父母其实是极容易被一些具体而微的小事逼到角落里,亲子之间巨大的代沟常常会让人在无路可退,会在试过千言万语依旧劝不下去的时候,将“为你好”三个字当作“救命稻草”搬出来讲的。

理性上,我们都知道人与人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有些事情是勉强不来的;我们也都知道,一个人在学业上获得成功,并不代表人生幸福,人生的道路漫长且充满变数。然而,在感性上,牵涉到自己的孩子,落实到子女教育的具体问题时,这些懂得的道理,看透的真相就失去了发挥作用的根基。情绪一旦上头,人就极容易乱了分寸。

人生就像是一个“轮回”,曾经听不进去的话,现如今有所顾忌讲不出口。不过,这样的“轮回”给了我们一个契机,让我们在一段新的关系里变换了角色,换了一个视角重新来审视在过往那段关系里,自己得到了一些什么,又错过了一些什么。

也许,我们一辈子也逃不掉“为你好”这三个字,不是要听,就是要讲,但我们在这个过程之中,如果能感受到亲子关系里面的爱与关怀,在摩擦和冲突之中彼此慢慢懂得尊重和体谅,也许我们就能不会因为期望而背负什么,也不会因为背负想要挣脱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