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是什么?是你人生有效时间里那些有价值的思考

匠人精神:一流人才育成的30条法则

文图 / 左叔

看到秋山利辉先生的作品《匠人精神:一流人才育成的30条法则》的第一反应,这是一本“成功学”的书。一直以来,我对这一类的书是怀揣着本能的“偏见”的。我始终觉得这一类的书的最大的价值在于,怀揣着成功期待的读者,用自己口袋里的钱,成全了贩卖“成功学”作者的“成功”。而绝大多数读者最终没有取得“成功”的关键点是,读明白了书中的很多大道理,却没有身体力行地去实践,最终必定是知道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台湾公益平台文化基金会董事长严长寿先生在这本书的推荐序文里提到了电影《一代宗师》中的一句台词“功夫是什么?就是时间”,用以说明在“这个讲究速效、刺激,追求创意、美学的现代社会”,秋山利辉以八年时间来训练家具木工匠人是令人佩服的。汉语的语境里,“功夫”一词本就多解,一解就是用来表述时间的,例如“一会儿功夫就好了”;另一解就是人的“能耐”,比如“这家伙功夫了得”。

书的折页里如是介绍秋山利辉:日本著名“秋山木工”创办人秋山学校代表理事,1971年成立秋山木工有限公司,“秋山木工”的订制家具常见于日本宫内厅、迎宾馆、国会议事堂、知名大饭店、高级名牌专卖店等。由于重视人才品格的培养,秋山先生创立一套一流人才的育成法则——“匠人须知30条”。这些行走江湖取得成功的“名头”摆出来,“功夫”一词的释义就更接近“能耐”了。

属于“能耐”的功夫从何而来?书里给出了答案:时间。不要以为“匠人须知30条”已经是“天文数字”了,秋山利辉采取师徒传承育人方式,用八年的时间来培养一个木工,这些学徒要削发明志、要过集体生活、要禁用手机、要定期书信总结、要每天诵读“匠人须知30条”、要每天如何如何……这些才是真正的“天文数字”,是用“时间”成就的“能耐”。

付出“时间”就能成就“能耐”吗?仔细想想,好像并非如此。在我们人生成长之中,都曾经与一类非常可怕的生物竞争过,他们的名字叫“学霸”。我们好像是上的一样的课程、面对一样的老师、花了差不多的“功夫”来处理学业,最终的结果是“学霸”常常用成绩来辗压我们的“智商”。年少的时候,我们常常不解,常以智商来解释这个问题。可是现如今回头想想,问题的关键点未必如此。其实都是“智商”水平相近的普通人,合理利用好“有效时间”是关键点。

成功除了外因之外,还有天时地利人和。在我的理解的这“天时地利人和”就是“有效时间”,是人生拉开“分水岭”的关键。学生时代,不愁吃喝学费的良好学习环境是我们的“有效时间”,把握住了就抓住了机会,可是不知珍惜,还在浪荡,结果只能是“错过”。步入职场后,没有家庭的拖累,又有贵人的提携同样也是“有效时间”,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时候,老人又病了,孩子不省心,你总归是要有所取舍的。大多数人的人生节奏近乎相似,也只有把握住了的“有效时间”才是“有效时间”。

有了“有效时间”,我们要做什么?秋山利辉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样本。做木匠的人很多,日本有秋山,中国有鲁班。在“匠人”这个领域,我相信虽然数十年坚持做一件事情的人不多,但总归是有的。可是为什么没有出现更多的鲁班、秋山呢?除了“有效时间”的把握之外,还有就是善于思考总结。他们所思自己所做所为,及时总结固化自己的经验,并通过文字或者语言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一个可以传播传承的“文化类”的东西,形成一个属于自己谁也抢不去的“个人品牌”。我觉得,这就是成就“功夫”的关键点。

有“能耐”功夫的人,我们都尊称他们为“大师”。为什么会叫他们“大师”,我猜有“能耐”的人不为人所知晓是有的,他们归隐市井当“扫地僧”基本上是他们没有走“传播”这一条路,而“传播”这条路最传统的方式就是带徒弟“为人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没有思考、没有总结、没有课程,拿啥来传道、授业、解惑呢?所以,所谓的功夫,就是在你是你人生有效时间里那些有价值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