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叹息里的现世无奈

百年风雅

文图 / 左叔

《百年风雅》是最近半年里读得最慢的一本书,6月17日破卷,一直读到7月4日才读完《后记》。一来年中手头杂务过多,天气又是阴湿闷热,心浮气躁得狠,极难静得下心来读书。二来名人的尘屑本不是我感兴趣的领域,总觉得“世家”与我们这等平头百姓终究离得太远。然而,我终究还是花了两周的时间将它读完了。任何书只要不弃读,每天得闲翻上几页,终究会有读完的一天。

读完之后,内心里升腾着一股难以名状的情绪,那是一种兔死狐悲、生死茫茫、怅然若失的感觉。书本里面廖廖几笔的记述下来的,其实都是每一个曾经鲜活着的人的烟火人生。那些具体的、细节的悲喜因为年代久远,因为历史烟尘都模糊了,只剩下短短的几行字,更多的人连几行字都没有留下,而我大概就是那类连几行字都不会留下的人。

从严格意义上来看,《百年风雅》算是人物传记类的作品,在书的《后记》里我也找到它作为社科杂志人物专栏的“前身”。“勾勒历史嬗变中的家风传承,铭刻八大文化世家的变迁与兴衰”是这本书的主旨,那些曾经在过往阅读经历中闪现的名字,诸如胡适、林徽因、徐志摩等等是如我一般的读者的“兴趣点”。

仔细想想,欣赏品读名家的作品,势必是需要溯源他们的人生起伏,籍此来加强对于作品的理解,将作品放在时代里,放在创作者的人生轨迹里面去。然而,很多时候,我们读书的状态是解决“燃眉”的具体问题,都不愿意再多去做深入的动作。这些年,我在读书中一直不曾有过深入的收获,我猜想很多时候的关键点就是卡在了这里。

《百年风雅》里面一直隐隐地在交待一个特殊的与历史地理皆有关系的人文特质,就是“江南八大世家”在积贫积弱的年代里涌现是一件“绝非偶然”的现象。作者也在书中多处交待“长江中下游,富饶美丽的江南,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得风气之先的地方”,这个地方的经济基础决定人文成果这个“上层建筑”。每个文化世家上溯百年既有传承后世的“风骨”,也有泽被后代的“家底子”。

年轻的时候,我对这句并没有太多的深切的理解,最近几年倒腾“学区房”这件事情上多了一些“切肤”的认识。所谓的“诗书传家”,第一步终究还是得有自己“饱读诗书”的“闲钱”。我这样表述并不是想排斥掉社会上还有“凤凰男”这样上升通道的可能性,但前一段时间读的社会学的书,还是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想要成就一个“人文世家”既需要“祖坟上冒青烟”式的“百年积累”,同样需要这三五代人秉持传统风骨,至少不能沦落为“纨绔子弟”,愿意在某个类向上不断地深耕。

百年的基业,数代人的努力,对于成就一个“人文世家”而言,这些都很重要,然而最终能够有成果收获,还是要仰仗时代风云的成全。虽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可是时代的局限,命运的流离,终究会束缚住诸多可能性。这本书里面,读到难处的一声叹息里,大概也有我自己的现世无奈吧。

百年风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