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天文-淡江记:少年同学都不见

王德威以《落地的麦子不死》来回顾张爱玲以及“张派”对后续文学的影响。我猜想下这样的一个标题,是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张爱玲的作品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出现在中国近当代文学史当中。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纵使有一定的影响,纵使有一派传人,不同的价值取向,也可以认定为张的作品是儿女情长、市井文学的代表,上不了大的台面。当然后世会陆陆续续发现其价值,也足足验证了“落地的麦子不死”这样的论断。

朱天文被王德威归类于台湾“张派”的代表,但在更严格的意义上看,她其实是师从胡兰成的,不过张与胡之间的滚滚红尘,其实早已经淹没了界限,而朱天文的作品中更是“张腔”与“胡说”融于一炉的冷焰。我个人早先接触到的朱天文的作品中是《世纪末的华丽》和《荒人日记》,一个模特儿的故事,一个同性恋的自述,文字间尽是寒风飕飕的“张派”人情冷骨。最近读了山东画报出版社为其在内地发行的简体版的《淡江记》,忽尔觉得风格与此前读到的大为不同,想来每个人于成长中日渐丰满的,这一点朱天文亦然。

对于内地多半的人而言,朱天文的小说、散文等作品,似乎没有由她参与的影视作品来得名气要响亮。作为编剧,她跟侯孝贤合作的《恋恋风尘》、《悲情城市》以及《最好的时光》更为大众所熟悉一些。朱天文毕业于台湾淡江大学英语系,这本《淡江记》开头第一篇便是毕业离校的淡淡离愁。淡江大学的前身是淡江英语专科学校,是一个以英语科系起家的大学,也是台湾第一所私立的院校,相较对当时的台北大学,淡江似乎披着新生事物的积极因子,这一点在《淡江记》中也有略有观感和体现。

其实大学教育模式的优劣,我倒是并不感兴趣。书中籍着平剧(京剧)、土风舞(民族舞)来谈自己对于文艺美学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与我读书时所深思过的一些价值观念是相近的。当然通本读完,更多的是对青春岁月的回忆,说到底还是对那时人的留恋。同窗之情换作别人大抵没有什么是可以敌得过的,彼时单纯不经世事,至多也不过是青春儿戏,不必真刀真枪的计较,所以留下的都是纯良的回忆,比起职场的不堪不知要好多少倍。只不过对于我个人而言,读这一本却有别样的滋味。

小学读过三所,几乎两年换一间学校,因为父母工作的变动,很多同学没有来得及成为玩伴就不记得了;初学的时候,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几乎日日同进同出,可是却发生不幸死于车祸,整个人现场目睹过生命的消亡,高中阶段过得十分的隐晦;读大学的时候,几乎是走读的状态,跟同学接触很少,恰好是又是第一年扩招,同届达到百人之众,但绝大多数叫不出名字。毕业后,同学多半进了媒体,自己选了一条不是寻常路,偶有聚会,又担心去了不知道说些什么,一概以公务缠身拒绝。

其实一直觉得内心当中有一块黑暗的东西,曾经努力地想消除掉它,认认真真地考心理咨询师的认证,以期能够打开自己的结,却发现其实很难。后来慢慢地懂了,每个人的主观意愿和当下决定,必定与他的成长相关,有些事情总归是不能强求的,“少年同学都不见”其实未必就是一个考验自己为人的关卡,见与不见,人都在哪里,回忆依旧美好,岁月依然纯真。恰如,朱天文在淡江的岁月,“少年同学都不贱”,意气风发,指点江山,日后岁月经年,文风中渐渐磨出如江浙一带陈旧的竹席一般的森森凉意,多半也是岁月使然。
 
 

作者: 朱天文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出版年: 2009
页数: 248
定价: 32
装帧: 精装
丛书: 山东画报朱天文作品
ISBN: 9787807137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