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这一年,我的关键字居然是“苟”

往后,开怀大笑也好,热泪盈眶也罢,都要是为了值得的人和事。
—— 德卡先生


文图 / 左叔

往年岁末,大概都会准备“9本好书”分享PPT,然后会在新年的第一天登场,与各位读者朋友们线下分享。今年因为“放羊”,估摸着如常的活动大概率不会如期,所以就一直拖着,迟迟没有着手去做。

有朋友留言“催更”,转头去翻了翻今年读过的书。今年也不知道在瞎忙些什么,数来数去也就只有40本。从40本里面选出9本,多少有点“放水”的意思。如果只能选出3本,标准立马就抬高了不少,倒是需要好好地做一番取舍的。

不过转念一想,这跟综艺访谈节目里类似“烂梗”有何区别?流落荒岛至多只能带上3样东西,显然无法生存;一年若是只能读3本书,又要如何打发这难捱的岁月?40本真的不多,日子一苦就显得漫长,总有一些时光容得下你钻进纸页里去。

到了岁末,写献辞的媒体特别多。各家皆有所长,有些温暖质朴、有些励志鸡汤,有些关怀个体,有些调门极高……也有用一个年度关键字来概括这一年的“操作”,不过单从词性分析就能看得出来,选择这些字眼的媒体,到底是手里“捧着饭碗”的,还是准备“放下筷子”的。

如果有机会让我为即将过去的一年选一个高频关键词,多半就是那个“苟”字。从社会大环境,到个人小职场,好像都跟这个字脱不了干系。前半年的状态是“领一份薪水,打两份工”,顺道还在基层治理实践中解锁诸多不同的工种,从“看门的”到“送货的”,从“查码的”到“扫街的”,只能能“苟”住,本事就能长在身上,“再就业”的底气更强。

转到八月,忽然来征求我对接下来工作岗位调整的设想,问我“想不想”。答复,自然是“不想”。当然我也知道,我讲这个“不想”是没什么用场的,但还是觉得里面有些“弯弯绕”,事到如今我没有想明白。为什么又让人讲,讲了又不算。既然铁了心,要将人按在某个岗位上,何必又要如此多出这出“走过场”。说实话,都挺忙。让我上,自然是要“苟”住的。有没有成绩,关键问题不是“能不能”,而是“想不想”。

不过万万没有想到,全年最“苟”的状态居然留给了岁末。周遭陆陆续续都“放羊”了,人还“在线”。这一周,主线任务顺利截期了,支线任务也顺道做完了,今天再把填坑任务给了结了,应该可以顺利“下线”了吧。再不“下线”,就真得不合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