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个标签去贴另一个标签

文图 / 左叔

我在朋友圈感慨读完《万历十五年》感受的时候,我“文学之路”的领路人刘广雄老师在底下留言,叫我不要轻易给人贴标签。我反复思忖着这句话确切的含义到底是什么。以及除了这几句感慨之外,我是不是在生活之中还有很多轻易给人贴标签的地方。

我的第一个反应是,我其实会比较常常给自己“贴标签”。比如,在读《万历十五年》的时候,我一直觉得我很少读史的原因,不单单是我无法参透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所以会觉得乏味枯燥,还有就是我总是觉得自己的年纪和阅历还没有到,读史这件事情解决不了我的现实需求,不符合我当下的“审美”的标准。我带着这样的“标签”,极有可能一路上错过许多还不错的作品。

可是读《万历十五年》的时候,这个标签有被我撕开了一个口子。我看到了一个“人本主义”情怀的黄仁宇先生(当然“人本主义”就是我未经慎重思考贴出的标签),带着试着以现存史料的蛛丝马迹来将已经脸谱化的历史人物还原成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我比较欣赏,黄仁宇先生对万历皇帝与其爱妃郑氏之间关系的解读。他借着描摹郑氏的心态溯源了皇帝幼年登基之后一路被左右形似傀儡的成长史以及内心中对于认同情感的诉求。“她看透了他虽然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但在实质上既柔且弱,也没有人给他同情和保障。即使是他的母亲,也常常有意无意地把看作一具执行任务的机械,而忽视了他毕竟是一个有血有肉,既会冲动又会硬伤的‘人’”。从“脸谱化”的历史人物到“有血有肉”现实中可以遇见的人,细细想来其实也是拿着“新标签”去盖“旧标签”。

当然,这本书的价值不在刷新我对于“贴标签”这件事情的认知,它更为宏大的主旨在于提醒世人,如万历十五年这样稀松平常无事可记的年份,其实拉长到更为辽阔的时间跨度,拉大到更为宽泛的历史视野里,才能显得出它危机四伏、即将颓败的关键意义。反过来看,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的诸事烦恼,那个当下都是极难跨过去的坎,可是一旦拉长到人生的跨度来看,那些具体的问题其实都不能称之为烦恼,只是平顺生活里的某种调剂。

《万历十五年》在描述“封建社会”(这是政治书给贴的“标签”)极盛而衰的视角,虽然以年号为标题但并非是编年体的,它的着眼点仍旧是各具代表性的人物。万历皇帝代表的是中央集权者,张居正、申时行代表的是两种不力风格的权力执行者,海瑞代表的是与整个文官体制抗争的力量,戚继光代表的是武官权力日渐式微的处境以及帝国边境危机重重的隐患,至于李贽那是哲学思想家的代表,有自己超前的想法也有自己的时代局限性(这大概是中学政治课本留上的“标签”),最终既无法欧洲文艺复兴那样成为力挽狂澜推进剂,同样也无法将自己从命运之手拯救。

人在情势之中的难,多半是自己以为主控了一切然而本质上连处境都不自知,无法跳脱当下来审视自己,就像我无意中贴了标签却不自知一样。而我们习惯的刷新认知的方式,同样是拿着新标签去盖旧标签。更多的时候,在现实的处境之中,你不下手给自己贴上“标签”,自带某种“人设”,自然也会有人带着他们的有色眼镜轻易给你贴上。我的经验是,贴上是容易的,想要撕下来倒是要费一番功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