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交错时空,归来仍有不同

文图 / 左叔

因为去年初便读过孙衍的《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所以再读到曾锴的《愿你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时,不可避免会有先入为主的印象,也不可避免会拿来比较,总觉得在出版领域,在前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取如此相近的书名,其实是可以从技术层面上规避掉的。

虽然文案上将曾锴定位成“知乎大神”,但说实话在阅读受众越发细分的如今,我并不认识他,甚至还在微博上将他名字里的“锴”字误写作“铠”字,惹得“拔叔”(曾锴在知乎上的ID)的一位粉丝在评论里留言纠正。

读了前四十页,我曾经有过疑惑,这个归类为“散文随笔”的作品集,更像是一本“知乎体”的“干货集”,很大篇幅和段落都在阐释规律道理,极难看到有“文学审美意象”的故事表述,学院派式的“工具书质感”特别强烈。作为一个“奔五”的读者,我是很难在通篇道理中找到共鸣点。

与曾锴有过直接沟通,他说在审查阶段有所取舍,在漫长一年的编审过程中,换了责任编辑,甚至这本书的定位方向都曾经出现过变动,改写了不少内容。他的态度诚恳谦和,没有所谓“大神”的派头,觉得自己第一本书肯定会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我也坦诚了自己牙尖嘴利、直来直去的一贯作风。

经验告诉我,一本书不可能整本都是好的,一篇文章也不可能通篇都是好的,况且每个读者的喜好和需要都不相同。于是,还是沉下心思坚持读下去,事实上从第三辑开始,书中的文风慢慢地回到了“散文随笔”分类的质感上来了,闪现在文中的“文学意象”性的内容多了一些,而扎根在这些之上的“鸡汤金句”便不再扎眼,显得自然了许多。

书中比较让我有共鸣的“文学意象”是乡愁,以及书中承载乡愁的关于写“吃”的部分。从拉美求学期间受物资匮乏的影响,学生们自己动手搭锅垒灶只求果腹,到想起临别前父子同在某个食档默默无言惦念的老味道,从欧洲岛屿活火山烤肉的新奇,到在照顾一家两代的老保姆家乡野农家菜的怀旧,“拔叔”曾锴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解锁乡愁的钥匙孔藏在我们灵敏的味蕾和顽固的胃里,而我私下以为这是整本书写得比较精彩的部分。

读完整本书,我又稍微沉淀了一下,将作者的阅历、整本书的内容与它的标题对应在一处。海外求学多年,一直读到新闻学博士,从位于加勒比椰林婆娑的古巴,到大航海时代的西班牙,对于曾锴而言“历尽千帆”确是如实的,至于“归来仍是少年”的“一片初心”在我的眼里则相对弱了一些,整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居然是作者的“一片吃心”,但愿是我误会了身为成都人的他。

两者放在一道,孙衍的“出走半生”是岁月淬炼,行文中有人情世故和烟火气,岁月的持重极容易引人深思,而曾锴的“历尽千帆”是青春尚好,行文中有少年纵横四海和真直白,青春的悸动极容易引人向往。其实看世界的辽阔,求知识的广博,与品人生的况味,察世情的冷暖,并不是相悖的两条道路,一个是横向的面,一个是纵向的深罢了,很多时候这两者都在岁月和历练里慢慢汇集到了一处。

我甚至觉得,他们的读者群其实也是分开的。一个要的是启迪思考的工具,一个要是的解决问题的答案,一个偏向于独立思考的能力,一个偏向于人生经历的积累。两位作者也在自在领域的做着自己擅长的事情,就像他们活跃的两个网站“豆瓣”与“知乎”一样,都是寻常人眼中有情怀的网站,有诸多相似的地方,却有怀抱着不同的面向,解决受众不同的需求。

互联网看似将整个地球村联接在一起,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然而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看似无界的网络其实隐匿了无数的分众层次,其状态与原始社会的聚落并没有太多的区别。虽然同顶一片蓝天,都活在“蝴蝶效应”里,但是每个聚落其实仍旧围绕着当初核聚的出发点,传播着带有自己基因密码的信息,在各自的疆界里独立运转。

我们其实就活在这样的平行时空里,对于很多有别于自己的存在,我们往往是究不出原因,问不来出处的。但请相信,他们的出现自然有符合他们自己的规律和道理,而我们能做的事情,就是对自己理解不了、无从知晓的事物,怀抱一颗包容之心、乐观其成,而我们一定要做的是不为所动,坚持做好自己。

“拔叔” 原名曾锴,现系西班牙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新闻系在读博士。年少离家,造访亚、美、欧、非四大洲,足迹遍布数十国,上百城市。阅历丰富而传奇——与古巴革命领袖菲德尔·卡斯特罗、西班牙前任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王妃莱蒂齐亚·奥尔蒂同为校友;游学时两度受到国家元首接见;先后从事过新闻通讯员、翻译、大学教师、专栏作家等工作。在《中国教育报》、《南方教育时报》、《中国青年》、《神州学人》、《旅行家》等媒体发表散文、游记、评论若干,作品以文笔优美,感情真挚,青春励志,情怀动人为特色。凭“向世界描绘中国梦” 获中国教育报刊社“教育梦·中国梦”全国征文比赛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