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我爱过你,但我还是要离开巴黎

也许我爱过你,但我还是要离开巴黎

文 / 孙衍

和赵波的再次相遇,是在南京上海路的柴米吧,这是一个充满了波希米亚风格的小店,小店客人不多,显得异常安静。店主人是赵波的闺蜜兼好友小川,小川同时在不远处经营着一家在南京颇有知名度的酒吧:答案。据说答案曾经名噪一时,聚集了相当多的无论是南京的还是外地慕名而来的文艺界人士,甚至不乏大咖。

此时的赵波去答案少了,但待在柴米的时间多了。她坐在我的对面,声音一如继往的清脆响亮,她指了指面前的蔬菜沙拉对我说:我最近念佛。说完哈哈笑了起来,好像念佛对她来说不仅仅是一件虔诚的事,还是一种乐趣。

看到这样的赵波,说实话,心里是欣慰的。

然而,我们毕竟会聊到文学。她说,我这几年只写了《像候鸟一样飞》这部随笔集,也一直想写小说,但似乎不敢下笔,怕回忆,怕痛。或许在十年前,我会觉得她矫情,而现在,我特别能理解她。

这本《飞到世界的另一边》的书名是我们几个好朋友在一个设计师那里聊出来的,当时赵波说要把之前写的一本书再版,内容是写到欧洲之行的,女主角在那里邂逅了一段爱情,这段爱情在男主角的摩托车上飞驰,从巴黎的一个景点飞向另一个景点,从一个城市飞向另一个城市。听上去像一部关于美好爱情的公路电影。

但对于女主角来说,这一切都是不真实的,她没办法彻底地融入当地的生活,哪怕从一开始的暧昧到惊喜到试图融入,再到体悟,想着逃离。她的内心一定是惘然的,因为对于一个初涉人世的内心又充满文学情结的女孩来说,那个男主角,那个带着先辈高尚基因的男主角,怕是稍稍内心一柔软就委身了去。

但这是赵波小说里的女主角,她没办法让自己爱上这个叫摩尔的男人,哪怕摩尔身上流淌着法国著名作家莫里亚克的血脉,哪怕莫里亚克家族的庄园的葡萄园很美,夕阳很大,夜风很温柔。她终究要飞回去,飞到世界的彼端。于是,我们异口同声地否掉了原来那个真的有些矫情的书名:流动的盛宴。对于女主角来说,世界的两边,一边是真实,一边是虚幻,虚幻虽然美好,美好到能将人整个地被“幸福”吞噬,可是,在世界的另一端,也有自己所忠爱的人,哪怕这个人还没有给自己确切的爱情,可是,等待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啊。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写法,让“我”穿越整个欧亚大陆,到达希腊,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和西班牙,最终再折返法国巴黎。因为有摩尔在巴黎等她,所以一切的景色都是走马观花,哪怕罗马的夜晚让她为此想生一个孩子,哪怕水城威尼斯的风光让她目眩神迷,哪怕阿姆斯特丹浓浓的荷尔蒙让她喘不过气来,哪怕飞机上有“金城武”的惊鸿一瞥,哪怕旅程让她一再地回忆起自己青涩的少女时光,都不能阻止她向往巴黎的心。因为巴黎有摩尔,因为巴黎有莫里亚克。

“我在教堂里找到忏悔室,我忏悔,这次旅行我不能保证,在巴黎不会发生一点什么故事,我的心里装着一个人,时刻他都和我在一起,但是,我和他还没有开始之前,希望允许我还有一点自由,去经历我可以尝试的事情。人总在想是没有用的,有些事情非得在行动的同时去想,行动之后再想会很清楚,什么是你可以放弃的。”在到达巴黎前的那一刻,她这样想,似乎预设了些什么,告诉自己莫深情,浅尝就好了。

“爱如果不能完全纯粹,那么最起码,应该防止它成为束缚。我不管多久我会冷静下来,我只是需要心里有个人能让我不冷静。杜拉斯说得没错,爱是让人感觉到心里那种不死的欲望。我必须找到一个目标,让爱有个施处。”但又渴望爱,渴望被爱包围的感觉。

直至摩尔·莫里亚克的出现。“这个有着迈克尔·道格拉斯家族那种桃型下巴的男人”,这个有着蓝眼睛,有着洁癖,喜欢听古典音乐,喜欢看书的巴黎男生。在这个著名的城市,著名的塞纳河边,面前坐着著名的莫里亚克的后代,“著名真的有种神化的力量,一个地方著名,一个男人变得著名,都会有种光环笼罩住他们,你要花更多一点的时间才能了解到他们的本质。”

在突然降临的爱情面前,“我”是清醒的,独悟的,想知道“本质的”,所以,在所有的接触中,“我”是怀有异乡客的身份的,是旁观的,是看似随意其实小心翼翼的。看多了巴黎的繁华,也看惯了莫里亚克庄园的荒凉,“我”意识到这次的飞翔原本就是一种短暂的逃离,“我开始尝试突然出远门,突然地遭遇陌生的激情,当然也必然不受防地被伤害。”“你总是用一个错误去挽救另一个错误。”“生活并不是安排好的剧本。除了爱情,什么都可以等待。”“我想了,便去做了。”

在“痛苦,挣扎,彷徨”之后,在“和内心的自己在对抗。”,“我”毅然选择离开,哪怕摩尔似乎已经爱上自己了,从摩尔那占有欲很强的眼神里,从一次又一次朋友聚会摩尔的行动和语言里,“我”感受到爱的压迫感,“长痛不如短痛,但愿他不恨我,但愿他理解我,但愿我的回避能有机会对他另做补偿。”“我”飞回北京,“考虑断绝刚刚发生的一切”,“ 我在我的城市,过着原本属于我的日子,生活渐渐正常起来,大多数时候独自一人,有时会和男人约会,即使和神秘男子走到一起相信最后也会分开,美好的故事都会笼上一些淡淡的忧伤。”

所以,“亲爱的摩尔”,我会想你,会给你写信,但我还是要离开你,离开巴黎。不是“因为爱别人胜过爱你”,而是“ 也许我谁也不爱,包括自己。或者爱只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里发生的事情,它和日常生活无关。” “生活的本质只是一个人待着。人和人之间彼此需要的并不多,彼此走近有时只会徒生误解。”

赵波用给摩尔的几封信作为结尾,是一种祷告,也是一种忏悔,更是一种唤醒自己新生的倾诉。

读赵波的小说有种酣畅的感觉,一种超脱女性写作的洒脱,既温柔以待,又毫不留情的决绝,就像作家王安忆说的,“赵波的文字没有成见,纯净,并且她也没有不恰当地扩充她的感受,而是忠实于她的触摸,由此得出的经验其实要比她所期待的重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赵波的写作是身体写作,是艺术家向京所描述的“她敏感的身体是她和世界连接的媒介。她的人和写作,都是让人感动,让自己遍体鳞伤”。

作者: 赵波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副标题: 当代三毛,女作家赵波行旅欧洲
出版年: 2017-5-1
页数: 264
定价: 39.8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39999227
推介:
画家 喻红
赵波的青春美丽而飘渺,赵波的文字清澈而感性,她用自己柔弱而强悍的内心面对坚硬的现实,她用自己轻盈而艰难的飞行完成自我的重生。
艺术家 向京
如果一定要归类,赵波真应该算是身体写作,因为她敏感的身体是她和世界连接的媒介。她去经历去疯去乐去吃去玩去恋爱去游荡去臆想。。然后写作,也因为如此,她的人和写作,都是让人感动,让自己遍体鳞伤。
作家 王安忆
赵波的文字没有成见,纯净,并且她也没有不恰当的扩充她的感受,而是忠实于她的触摸,由此得出的经验其实要比她所期待的重要。
作家 洁尘
在欧洲,在中国,在欧洲到中国或者中国到欧洲的路上,无数的女人掉进同一个故事,所不同的是,很多女人选择或被迫选择了沉默,而赵波上台发言。
作家 韩东
赵波像一个难得的观察者,当然她也时时进入到自己的经验,幻想和回忆之中。赵波对城市的姿态是局外的,游离的,疏远的-------这种心理距离使她的故事有一种迷蒙的,诗性的气质,而当她以世俗生活,熟悉的肖像为题,写出的生活戏剧则又完全是别一种意趣。具体,琐细,包含着人生中的忍耐,宿命,无望和不可知。赵波集时髦和反时髦于一体,写作风格呈现出多样性,她的写作前景很难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