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左叔
因为仍在体制内的关系,我比多数离职的人幸运的是,原工作机构还要继续付我半年薪水。原本衣食无忧,安心享受半年假期便好,但刚一确定有离职的机会,我便在朋友圈里广撒“英雄帖”求兼职。如此为之,一方面是生计的隐忧自学生时代起便在心中扎了根,怕好不容易练就的求生技能就此荒废了;另一方面是这些年听了太多离职不适的症状,怕自己心绪乱了,大把时光空负了,最后一事无成。
大概是憋屈太久后注定会用力过猛,乍一开始我便被冲膛而出的后坐力给伤着了。放了五六年没动的中篇小说被捡起来续写,准备出本书的企图心被激发出来,然后还有那些想读没有读的书,想学没有学的兴趣,想去没有去的地方,想做没做的事情,一股脑地都摊在面前。就这样子撑了一个月,有一天早上醒过来,我莫名慌张,仿佛哪儿都是填不完的坑,时间永远不够用。
我觉得这样不行,得停下来了,但真停了一两天,心里满是负罪感,担心这一停就彻底地熄了火,再也提不起劲来了。我阴郁了好几天,企图通过跑步健身、骑单车远足等形式来弥散这不愉快的心境,但事实上并不起作用。身体疲累只能让思绪稍微地放空一小会儿,但凡有恢复的时候,那种脚没有踩在实地上的虚空感仍会来袭。好在这时,有一个政府性质的微信公众号平台运维团队找到我,让我帮着做一些专题策划的采访执行。
这些年,我一直以半兼职的状态为一些本地的媒体撰稿,虽然报酬不高,但是我自己喜欢的事情,也能结识一些可以约出来见面吃饭的朋友,不像网络交流来得那么得虚无。“世界万物,人最有趣”,与别人交流总能给我一些触动,丰富我有限的人生阅历。四五年间,我写了一些东西,也渐渐地在本地打开了一些局面。我愿意做,是我出自本心地喜欢,而我猜想他们找到我,大概也不全然是因为其他自媒体人不愿意接手的关系。
第一份兼差是本地特色江河海三鲜美食节的采访,我的任务是约见六位大师级的大厨,聊聊人生故事,最后以广告软文的形式推推创新菜品,这些图文内容最终发布在微信公众平台里面,宽容度明显比传统媒体要更轻松一些,所以在我预想里面这是件相对轻松的活,但事实上我错了。第一道难关便是放下面子,接受拒绝,再三地打电话联络,这让我忽然同情起那些被我以无声回应地方式挂掉电话的营销人员以及他们的现实处境,但我觉得这一步总归得迈出去。
六位大厨中只有三位第一时间与我敲定了采访的时间和地点,另外一位由请由他所在的酒店的行政部门分管外宣工作的同事接洽了我,但并没有给我一个明确的采访安排,其他两位索性不接电话,不回短信。约好三位,其中两位在距我二十公里外的乡镇上,另一位在距我六十公里的园区。也是没有什么经验,两个同一处的,也没有想到安排在一起采访,大半的时间和精力都荒废在来来回回的路途上了,就更不用提那还没有上手的拍摄技术。
这份兼差只做到一半,我便在这个厨师这个完全陌生的行当里找到一些似曾相识的感觉,厨师之间的量级标准界定,好吃只是一个及格的标准,很多厨师努力就能达到;有味则难一些,除了技艺似乎还要将厨师对人生的认知融入其中;至于活色生香则是大师级的层次了,属于人生之中,难得一见的。
这其实与写文章有几分相似,一般的作者,能够完整地表达好一个故事或者主旨就算及格了;再上一个层次是说完故事能够让人有所触动,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再上一次层次的便是言简意赅地把握住天地间、人伦里的内核,拥有能够激荡地广泛共鸣,可以传世的作品。而现如今我所处的层次,也许注定了还不能在感动自己之余,带给别启益。
当有这样的感受的时候,我忽然意识到,我们在与别人交流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着我们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我们在成长的历程中积累下来,这些东西原本是无序的、感性的、不可描摹的感受,我们自己知道,但却很难表达出来。而所谓的交流的收获,便是这些浮躁的东西被别人的故事点醒,从无序的状态中沉淀下来,变成了可以表达、可以传递的认知,而这一切的基础便我们的曾经走过的收集感性认识的那些弯路。
就在跑采访的时候,接了一个电话,是原单位老领导打过来的。他与我一样,也是今年刚离职的,过了二十多年两地分居的生活,因为他肯放下这浮云般的名利才能如愿团聚了。他打电话来寒暄了几句,便开始问我现在能为将来的转岗做些什么。我猜想他打电话来问我一半是因为我与他处境相似,另一半是因为这也是我原来职责范围的领域。我都据实以告,现阶段只是摸底开头,所有的数据和关系都还没有到具体执行单位,现在跑去“拜码头”为时尚早。他在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然后鼓励我好好做眼下的事情。
挂完他的电话,我也在想,对于未来的择业方向,我为什么如此木然,一方面我是因为我熟知操作的流程,现如今还没有到考虑这个问题的地步,况且现如今转岗择业的规程公开透明,也不是一般人想左右便能左右的;另一方面,我隐隐地总觉得,对于所有的人来说都是一样,这些年你所走的路必定会将你引导去一个想要去的方向,即使是这一次的择业转岗不是你所期待的,但你一定会朝着它指明的方向一路而上。
离职日记:三十万分之一的心路历程
2016年春天,我离了职。在人员流动频繁的当下,这也许对于很多人而言,换个工作是件稀松平常的事情,但是对于我这个个体而言,这既是人生目标选择的一件大事,同时这份工作也是我步入社会后的第一份工作,我为这个机构服务了16年,用日久生情这个字来形容不为过。目前,受限于身份界定及相关规定之要求,有些细节我不便表明,连个标题也不敢直白地讲清楚,我只能含糊地说,我勉强也能算是“三十万分之一”。感谢各位旧故以及新朋给予我的鼓励,我试图以图文的方式记述这段离职后的“空窗期”,也希望借此砥砺自己不失初心,不畏前路。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