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种梦的麦田,收获温情的焦香

也不知道是从几时起,烤箱成了我们厨房装修的标配,似乎家中没有一个烤箱便不完整了一般。可是对于很多人而言,这只烤箱连同洗碗机、消毒柜一道,能够发挥作用的机会和场合并不多。好在西风渐近,传统犹在,食物的温暖永远是维系中国人情味的重要连接,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在传统在传统的煎炸烹煮的之余,凭着一腔敢试的心在烘焙的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走过种梦的麦田,收获温情的焦香

文 | 左叔
图 | 雁庭

对于经营着一家烘焙坊的莫莫而言,她也不知道在这段路上会走到今时今日的地步。若干年前,对烘焙一点不懂的她代理经营了一间某品牌的蛋糕店,做了几年之后便发现这种转手为他人作嫁衣的事情并不是自己想要的。于是她自己花钱参加了烘焙培训,并在半年后转让了代理权,退居到小区公寓里做起了烘焙的小生意。

这样选择的原因,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是对烘焙近乎痴迷的狂热以及内心里面想要与人分享的一个梦。长时间的准备周期,准确的配方比例,花了巧思的造型设计,几经尝试积累的经验,一切妥当置于烤箱之中,当面粉里富含的淀粉糖分在高温的炙烤之下散发出迷人的焦香时,那种满足的成就感仿佛回到了童年时得到别人分享给自己的一颗糖一般。

对于她的举动,身边的很多人一开始都是反对的,没有了传统的市口,没有了所谓的氛围,这样的生意又如何做得起来。用她自己的话来说,自己似乎也踩到了烤箱进入中国家庭的节奏,仿佛也就是这一两年,越来越多的人有方面的需求。

纵使有各类下厨类的APP、网站或者经验指南,也远不及亲手的体会来得深刻,而就这五六年间,凭着她在口耳相传以及微信朋友圈里面渐渐集聚的人气,她的烘焙教室也从小区公寓里迁至南洋商圈的三楼,租了一个300多平的圆型店面,终于可以安顿下每个烘焙控们心水的超大型中岛料理台。

通过微信约到了莫莫的采访,到的时候正值她与店员们的午餐时间。几个顶着发套的人围坐在餐桌前吃着方便碗筷里面的一餐简朴的饭,而空气里四处弥散的是黄油的香气。

莫莫告诉我烘焙工作间里面正在烤制面包,而他们与南洋商圈的很多店家开门时间不一样,每天九点到店忙碌,忙到这个点才吃上饭,只为了能够在下午一点前让新鲜的面包出炉,方便市区快递派送微信上的订单。

半个多小时的攀谈,我大体了解了烘焙坊的基本构成,莫莫与另一个合伙人是这个香气四溢手工烘焙坊的导演,而五位日常驻店的培训师都拥有一众粉丝的主角,至于这个舞台上的大戏便这间烘焙坊的产品线,除了私人订制烘焙糕点之外,还有美国某机构认证的专业培训以及体验式的焙烘活动。

莫莫拿出了一片吐司给我讲解肌里纹路以及制作上的心得,自然古法的烘焙技术于我这个门外汉而言的确难了一些。相较于寻常贩售的吐司,眼前的这一片吐司并不是那么白,当然我也不太明白为什么这片吐司会在不密封的条件下,不用两小时就可能失水变干全无新鲜的风味,但我从她的神情里读到了专注和钟爱。

为期12天的专业课程费用不菲,吸引来的学员并非全然是本地土著,有人是为了一纸证书能够敲开五星级酒店面点师的职场大门,而更多的都是和莫莫一样,只是为了寻找到生活中的乐趣和精神上的寄托。

莫莫跟我提及两印象深刻的学员,一老一少刚好是这烘焙坊历届学员中年纪的两极。一位是叫思琪的小女孩,小学六年级的时候便来学习专业课程,此后陆陆续续在店里玩了三四年,现在已经是读初三的年纪,出落成一个婷婷玉立的大姑娘,烘焙陪着她如花的岁月;另一个是个退了役的老兵,现在已经八十多岁,虽然身材矮小,但耳聪目明,思路清晰,老人多年孤身一人无儿无女,但每次来烘焙坊都认真专注,仿佛重回年少时光。

相较于工作日一对一专业培训的清净,周末的亲子活动是烘焙坊最为热闹的时刻,常常是拖家带口、三五成群的体验族们在这里收获了家人互相陪伴的愉悦时光,当然也有关于烘焙的常识以及手作的美好。在烘焙坊中半面墙的活动照片里,满满都是笑意盈盈的面孔捧着自己的作品。

临别的时候,莫莫跟我提及新一年周末活动会有一些变化,除了面点也会组织一些西餐烹饪烤制的活动,这些活动都会主打“长情陪伴”的概念,通常是家以家庭朋友为单位,大家边学边玩,而万变不离其中的部分仍旧是食物。

的确,无论在哪一国的文化里,食物似乎都是一个重要的纽带,它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儿时的味道是乡愁,纵使相隔千万里,总有一餐可以慰籍思乡之情,感念传统之美,而身处多元化的今天,我们也在不断地尝试外来的饮食,感受别样的文化,别样的生活方式。但无论如何,食物都在以它的方式将人群聚集在一起,也将人情味聚集在一起。

C'est la vie 这就是生活

专题策划:端木
执行编辑:莫泪
专题摄影:米饭

莫泪 | 远道之食——始饭
左叔 | Memory 走过种梦的麦田,收获温情的焦香
无语 | 世界海阔天空,美食并无国界
莫泪 |
蒋昕 | 浓油赤酱里的清风徐来

金太仓杂志2016年4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