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多余的素材:你尚可挣版税,我等只怕真是多余

陈丹青先生2007年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再版的《多余的素材》开篇交待了这本书当年是如何经历周折未能面市的。因为书中几个篇目涉及时事,虽不曾真得拿去“过审”,原先有意要出的出版社几位“觉悟颇高”的编辑自己觉得不妥,遂而建议取消出版社划。据称当年已经印了万册的书芯,只能重新捣烂回炉成了纸浆。时事这种东西在我看来,其实是很难有一个定论的事情,如风一般。记述者要讲的事情,阅读者揣着什么心怀便有什么样的解读,这样的事情古今中外例子便多了去了。

我对陈先生了解不多,只知道陈先生是美术界的知名的人士。2015年年初我在苏州博物馆看唐寅特展,在出口处的角落里看到了他的个展《陈丹青的静物画展》,皆是临摹重绘大师之作。我不懂绘画,只是觉得二度创作里面也有重绘着的情感与理解。在当年文字我举了青蛇的例子,多代作家重塑了无数遍,便有无数个不同风格的白蛇与青蛇的故事,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价值观点的传递。

陈丹青:多余的素材

陈先生的经历从上山下乡,到海外留学,颇为丰富,又识得学术泰斗、各界名流,其中极多的人是从民国时代遗留下来的。“伤痕文学”的部分,读书时代便读了太多,不是太感兴趣,倒是他提及的诸多名人的私人视角倒是蛮新鲜的。一众名人之中,电影明星不感兴趣,声优泰斗不知是谁,绘画大师识不得几个,只认得写字的张爱玲与胡兰成。

涉及胡兰成的篇幅颇多,政治上的作为也直白地表述了,还大段引用了胡兰成的文字,说一些细枝旁节的话题,也不是开脱之意,只是细述人活到世间的寻常。配图有一处用了一张大卡车装满有志青年即将奔赴前程的照片。下面标了一行小字,大意是那个时候,大家都年轻未曾料到此后会怎样,路在脚下,也就是跟着时运走一步看一步,也不曾想过哪步会对哪步会错。事实也是如此,常常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连圣贤之人也要把成败得失交给后来去说,当下的决断只是临机的。

陈丹青:多余的素材

虽然陈先生在前序中自谦,但我不知道将陈先生写字出书称为“跨界”是不是妥当。陈先生的文字颇有一些旧时江南文人的风格,穿插一些沪上的俚语与上海人的人情世故在其中,生活的烟火味是极浓的。跨界码字说起来好像只是为了“卖个私”,但对于很多码字人而言,这样的事情可以归类于生活习惯。有些人愿意回想和记述,把工作做在平时;有些人平时一言不发,内心里面却是涌动思绪的,想好了存在那里,到了用的时候再一一回忆;当然还有第三类,活与没活均是一样的。

对于名人而言,这些日常生活里面思考和记述一点也不多余,近者可以出门挣版税,远者成名成家,日后史料考证、专业研究都能派上用途。对于寻常而言,这才是真正多余的素材,这些平日里积累下的东西,放在生活柴米油盐里是多余的,既不能支付家用,又不能裹腹;放在养家糊口的弘愿里也是多余的,带着牵牵绊绊,扯着儿女情长;拿出来与别人讲,过于私人,与他人何干;唯一的用处,留给自己日后回忆。

陈丹青:多余的素材

作者: 陈丹青
1953年生于上海,1970年插队农村时开始自习油画。1978年他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毕业后留校任教。1982年,陈丹青以自由画家身份移居纽约,2000年回国后,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主持“陈丹青工作室”的工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07-9
页数: 239
定价: 28.00
装帧: 平装
丛书: 理想国·陈丹青作品
ISBN: 9787563366958
简介:继《纽约琐记》之后,本书是陈丹青归国前夕写成的另一部纪实文集,其主题首次越出“艺术”之外,触探人性的深浅、文化的歧变。在书中,时代的质感体现为日常细节,历史的分量,举重若轻:那就是我们亲历的生活,而作者严肃地戏称为“多余的素材”。这一册散文集,以日常细节牵动种种记忆,并获得历史感,本次修订增添或更换部分罕见的老照片,佐证文字,为许多变形、遗失,但离我们并不久远的历史,提供了独特的图文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