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

其实一个人的晚餐并不会特别的让人觉得哀伤,如果你是一个喜欢用美食来宠爱自己的人。买菜、洗净、切块、下锅、调味,一切的琐碎在你看来会是一种享受,你喜欢在厨房明黄色的暖光下将盘碗碟一一地铺陈开开,喜欢听油锅吱吱作响的喧哗,喜欢文火慢炖出来的诱人香气。而在很多时候,这个过程远比食物来得更让人容易满意,于是餐桌上的部分只是一种仪式罢了。用餐完毕之后再慢慢地收拾,清洗桌面,抹去油迹,把各类物品归置到它原来应该在的地方,厨房恢复成原来的模样。这便是你面对一个人晚餐时的态度。

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自己的生活有时候能够让你迅速地判断出对方的品性。一个宠爱自己的人通常是独立且自我的,有时候会不可避免地有那么一点点自私,似乎也不愿意与别人分享他在生活当中感受到的一些细节,无论在物质上他有怎样的境遇,在精神层面上他是富足和欢愉的。他比较容易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活在当下,他们重视自己的感受,重视自己经历一些事情后所带来的内心上的起伏与成长。他们不太会跟别人分享自己的精神世界,虽然那是一块广博的疆域,他们似乎也不愿意露出哪怕是一块的绿意给别人看。他们人生的意义是由他们自己精神世界决定的。当然,有时候他们会很情绪化,很悲观。

当然,在生活中也会另外一些人,他们喜欢群居的生活,他们是无论如何无法面对一个人的晚餐,一个人的旅行,一个人的KTV的,如果生活把他们逼到一个地步,他们也会向方便面或者速冻水饺投诚,但在内心的深层次的需求里面,他们更多地需要别人的认同,需要在群体生活当中找到自己的存在的意义。他们很愿意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私生活或者是自己的精神世界,如果他们有的话。于是他们很容易被人误以为是容易相处的人或者是友善的人,但也许包括他们自己在内也未曾意识到,在潜意识里面,所有的这些举动很多时候只是为了证明自己对于别人来说是有用的或者是有趣的,亦或者说是有意义的。他们人生的意义是由他生活的环境所决定的。当然,他们更符合人类社会存在规则,他们中的极大多数都没有心理方面的问题。

面对同样的事情,每个人会有不同的态度。这些态度决定了我们看待事物或者这个世界的角度,要知道,有很多你在思考的寻常问题是另一些人一辈子也没有想过的,这便是你与他们的不同。当然,对于他们来说,他们所享受的欢愉或者认同感是你鲜少体验的。从这样的角度来看,两种不同并没有优劣之分。最近有在读一些心理学方面的杂书,上面有一些隐去姓名和细节的实例,分析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当然很多时候那些分析看起来只是著作者自圆其说,对于我们的精神层面,除了当事者其他的人似乎都有“使不上劲”的感慨。关于态度的形成,有些理论是说它来自血液亦或许是来自基因,也有人认为是后天的养成,与成长时期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只是简单地来做“非此即彼”的判断的话,我大概属于前者,虽然我的身上也有诸多的后者特征,但总体上来看,前者的成份还是居多的,至少在现实生活的层面,当然网络是我的一个缺口,一个寻求认同感的缺口,这是我的“态度”,那么你呢?你是什么态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