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 左叔
每一天都是某个人的世界末日。时间像潮水般涨啊涨,当它涨到你眼睛的水平,你就淹死了。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看完整部电影,最喜欢的是剧本和配乐。
剧本最精妙的部分,我认为是时间线的安排。撤退部队的一周,支援民船的一天,空中战机的一小时,这三个并不等量的时间纬度,最终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重叠在了一处。如同圆形机械表盘上的时针、分针、秒针最终指向了一处,这便是四十万人生与死的关键点。对于四十万人的撤退军队而言,的确有一个我们所共知的、具体的敌人,然而还有一个无形的敌人便是时间。
作为一个以史实为依据的电影,每个坐在影院里的观众内心里都有一个预设的结局,如果以时间的线性流为叙述结构的话,其实是很难调动观众内心那种感同身受的紧迫感。三个不同时间纬度的处理,三个不同的视角皆为时间的起点,将一个事件剖成了三个不同的纬度空间,它们虽朝着同一个方向迈进,然而我们又担心他们被命运之手戏弄,所以我们必定在期待他们交汇中增加了那种紧迫感。
电影的配乐是贯穿始终的,怀表指针的滴答声以及模仿机械引擎的轰鸣声与有节律的旋律交织在交织在一起,让台词极少的整部电影在声音表现方面显得比较饱满。在我有限的观影经验里面,这样的处理其实是很少的。一个以时序为主轴的电影节律里面,以音乐来增强观众心理的紧迫感受也是让我觉得效果出奇的。
好的剧本必然是紧凑的,每一个细生出来的枝节都是指向想要表达的主旨的。好的配乐必然是有张力的,为整部电影的表现增色。
[hermit auto="0" loop="0" unexpand="0" fullheight="0"]netease_album#:35795012[/hermit]
电影中,探讨人性的地方有很多,也极具象征意义。
混迹于英军之中的法国士兵,几乎是出现人物中最保持机警状态的角色,然而在逃离那艘满是枪眼的民船底仓时,不知是一时的犹豫,还是身份认知上的困惑,最终让他错失了生机,葬身大海。我觉得他的死是有象征意义的。对于英国人而言,海峡对岸就是故土 ,只要离开敦刻尔克便是生机,然而对于身为同盟军的法国人来说呢?眼前的这片海滩已经是故土的“天涯海角”了,他们是没有敦刻尔克可以离开的。
在鱼雷袭击中死里逃生的英国士兵,决计不再随着救起他的民船重返敦刻尔克,在争执中失手将民船上一个随行的少年推下船仓摔成了重伤,最终这个少年死去非命。成功返回英国后,那个英国士兵在下船时回望了知情者然后离开,知情者并没有当场揭发而是在数日后带着少年的照片去了报馆,最终那个随行的少处成了媒体上的援军的英雄,而那个死里逃生的英国士兵免于了责罚。
事实上,这样的情节设计是有不合情理的部分,然后电影在细节处理上却多做了一些交待,人物的表情、情绪前后的变化,最终让这个牺牲变得有价值。国家动员了那么多民船渡海去支援撤退的军队,在这之中必定有无妄之灾,一个少年的无故之死看似是“冤有头、债有主”,但细细想来还是战争的残酷。
每个生命都有时间线,死亡是个必然降临的仪式,只是早晚而已,只是战争让数以万计的生命的时间线交织在一起,用枪炮的轰鸣声将死亡从一个阴暗的角落摆到了台前,必然的仪式变成了血肉的祭示。或许这世界上有所谓的正义之战,但对于苍生而言,正义只是一枚事后的功勋,并不能抚慰世间所有的悲怆凄然,于我们而言其实更要珍惜眼下的平和。
导演: 克里斯托弗·诺兰
编剧: 克里斯托弗·诺兰
主演: 菲恩·怀特海德 / 汤姆·格林-卡尼 / 杰克·劳登 / 哈里·斯泰尔斯 / 阿纽林·巴纳德 / 更多...
类型: 剧情 / 历史 / 战争
官方网站: www.dunkirkmovie.com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 法国 / 美国 / 荷兰
语言: 英语 / 法语 / 德语
上映日期: 2017-09-01(中国大陆) / 2017-07-13(伦敦首映) / 2017-07-21(美国)
片长: 107分钟
又名: 敦刻尔克大撤退 / 敦克尔克大行动(台) / 邓寇克大行动(港)
剧情:
故事改编自著名的二战军事事件“敦刻尔克大撤退”。二战初期,40万英法盟军被敌军围困于敦刻尔克的海滩之上,面对敌军步步逼近的绝境,形势万分危急。英国政府和海军发动大批船员,动员人民起来营救军队。英国士兵汤米(菲昂·怀特海德 Fionn Whitehead 饰)在逃离海滩的过程中相继结识吉布森与亚历克斯,同时民用船主道森先生(马克·里朗斯 Mark Rylance 饰)与儿子彼得、17岁少年乔治也离开英国,去往敦刻尔克拯救士兵。三人陆续搭救了海军(基里安·墨菲 Cillian Murphy 饰)、飞行员柯林斯及汤米一行人,而战斗机飞行员法瑞尔(汤姆·哈迪 Tom Hardy 饰)则在被敌人双面夹击的艰难情形下顽强战斗。影片的故事从陆、海、空三个角度讲述,在德国军队的包围下,每个人不得不为自己的命运背水一战,才有可能活着回家。
发表评论